感冒別硬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應對指南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換季時,辦公室總是能聽見此起彼伏的咳嗽聲。朋友發消息問,“嗓子發干,是不是感冒了?”其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這個詞,包含了不少“小麻煩”:像最常見的感冒、咽炎、喉炎等,都算在里面。
簡單來說,這類感染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的,當然也可能碰上細菌。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鼻病毒)居多,通常自行緩解,細菌感染則多見于癥狀加重或并發癥出現時。醫生判斷類型,會根據癥狀發展和是否有膿性分泌物等表現,細節稍后展開。
類型 | 常見表現 | 常見病原體 |
---|---|---|
普通感冒 | 流涕、打噴嚏、咽干 | 鼻病毒、冠狀病毒 |
咽炎、喉炎 | 咽痛、聲音嘶啞 | 腺病毒、流感病毒 |
鼻炎 | 鼻塞、流涕、嗅覺減弱 |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
02 這些癥狀要當心:哪些信號說明可能需要醫生幫忙?
有些輕微的不適,比如剛開始時的打噴嚏、偶爾喉嚨發干,大多數人都會忍一忍。但癥狀明顯起來,可就不能大意了——這往往是身體在提醒你,“這次可能不是小事”。
- 持續高熱: 如果體溫超過38.5℃,而且退燒后仍然反復,不要拖延。
- 呼吸急促或胸痛: 喉痛變嚴重、說話費勁,甚至感覺胸口悶、喘不上氣,及時就醫。
- 咽喉劇烈疼痛及吞咽困難: 比如咽口水都難,伴隨口腔或牙齦腫痛——可能并發感染。
- 持續流膿鼻涕: 鼻涕顏色變深變粘、帶有臭味,尤其合并頭痛面痛時,要排查鼻竇炎。
- 精神萎靡: 出現身體乏力、嗜睡或意識模糊,建議盡快檢查。
03 為什么會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有時剛聚完會,同事們接連“中招”。其實,多數上呼吸道感染與病毒飛沫傳播關系密切??諝飧稍?、長時間呆在密閉環境,都是幫兇。
免疫力下降常常為病原體“打開大門”。缺乏休息、壓力大或是最近飲食不規律,都容易導致身體抵抗力下滑。數據顯示,冬春季發病率尤高,小孩、老人尤為高發——兒童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老人則常有慢病或免疫力減弱。
風險因素 | 解釋說明 |
---|---|
飛沫傳播 | 和感冒者近距離說話或同處密閉環境,病毒容易入侵 |
免疫低下 | 熬夜、壓力、缺乏營養都容易“開綠燈” |
氣候因素 | 氣溫驟降或反復多變,讓身體防線措手不及 |
年齡影響 | 兒童和老年人抵抗力弱,易被病毒“盯上” |
04 醫生怎么判斷是哪類感冒?
到醫院后,醫生首先會詳細詢問癥狀變化:發病時間、是否有發熱、咳嗽、伴隨頭痛或全身酸痛。隨后進行體格檢查,比如觀察咽喉、扁桃體是否紅腫、鼻腔分泌物顏色等。
診斷方式 | 解釋 | 適用情形 |
---|---|---|
問診 | 了解病程、癥狀分布 | 全部患者 |
體格檢查 | 咽喉、鼻腔視診 | 癥狀明顯時 |
實驗室檢查 | 病毒檢測、血常規 | 癥狀加重或懷疑重癥 |
05 科學治療:三步走方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等于“一律吃抗生素”。治療講究分層管理:
- 對癥處理: 體溫高可選用解熱鎮痛藥緩解,咳嗽嚴重用祛痰劑或適量止咳藥,嗓子痛時可含潤喉糖。多補水,保持空氣濕潤。
- 必要時用抗病毒藥: 比如流感病毒感染確診后早期用藥,能減少并發癥??股刂饕诖_定或高度懷疑細菌感染時才用,避免濫用。
- 并發癥預防: 高齡、慢性病患者感染后應注意可否出現肺炎、心肌炎等嚴重問題。早期監測、按時復診才是關鍵。
06 用藥以后有不良反應怎么辦?
“吃了感冒藥,肚子不太舒服,是不是過敏?”有些人剛吃藥時會碰上輕度的不適——最常見的是頭暈、胃部脹悶、嗜睡。
- 解熱鎮痛藥: 可能引發胃部不適或者腸胃炎,加重可以暫時停藥并咨詢醫生。
- 抗組胺藥: 易犯困,影響工作時可以調整服藥時間。
- 祛痰/止咳藥: 偶爾會造成胃腸反應,停用或換藥通常會緩解。
- 過敏反應: 如出現皮疹、瘙癢、呼吸困難,立即停藥并前往急診。
07 恢復期別大意:怎樣照顧好自己?
癥狀緩解后,有些人立馬恢復高強度工作,結果“舊病復發”。其實,恢復的過程就像“修復工廠”,急于求快只會讓身體更吃不消。
- 休息為主: 剛好轉別立刻劇烈運動,多休息讓身體“回血”。
- 營養均衡: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優質蛋白(如雞蛋、瘦肉、豆制品),有助于免疫修復。
- 補充水分: 喉嚨不適可以適量飲熱水、溫湯粥,緩解不適。
- 自我監測: 一旦出現高熱復發、咳嗽加重、體力下降等變化,及時就醫復查。
食物 | 具體好處 | 建議吃法 |
---|---|---|
雞蛋羹 | 補蛋白、易消化 | 一日一份即可 |
胡蘿卜湯 | 富含維生素A,有助修復黏膜 | 熱湯溫服,緩解喉嚨不適 |
蘋果泥 | 潤喉、生津止渴 | 餐后點心、不加糖為宜 |
說起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真的不算可怕,但一味硬扛反而拖長恢復時間。結合生活實際,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養成規律作息,一步步來,循序漸進才是身體喜歡的節奏。遇到問題,隨時找醫生幫忙,相信醫學的力量,自我照顧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