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早發現早控制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覺得自己沒什么特別的不舒服,偶爾有點累就以為是沒休息好。其實,正是這種“不明顯”的小變化,成了2型糖尿病步步靠近的信號。有時候,一些身體的小動作,比如起夜、餓得快,都是身體發來的小提醒。早點注意,才能早點處理。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馬上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其實,2型糖尿病的本質,是胰島素(調節血糖的激素)起不到原來的作用,醫學上叫“胰島素抵抗”和“分泌不足”。這意味著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下降。
簡單來說,當空腹血糖達到或超過7.0 mmol/L,或者隨機血糖超過11.1 mmol/L,需要高度警惕。不過,只查到一次血糖升高還不能診斷,醫生還會結合癥狀和其他檢查確認。糖化血紅蛋白(HbA1c)也是重要指標,它能反映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Aschner et al., 2017)。
其實每個人的血糖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不是胖子才得糖尿病,瘦人也不例外,不過有些情況會大幅提高風險。
危險因素 | 生活實例 | 相關數據/說明 |
---|---|---|
內臟脂肪超標 | 男士腰圍超過90cm,女士超過85cm,經常久坐辦公室 | 腹型肥胖者患糖尿病概率提升2-3倍 |
體力活動少 | 一位42歲的IT工程師,長時間伏案、周末很少運動 | 肌肉量低的人群風險提高約3倍 |
父母有糖尿病 | 家里有家長患糖尿病,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現高血糖 | 父母有糖尿病者,子女風險升高40% |
相關統計顯示,中國成年人中,每10個人就有1個患有糖尿病,這說明它絕不罕見(Wang et al., 2021)。
所以,只要存在上述一種或多種情況,沒癥狀也值得定期查血糖。
治療階段 | 重點措施 |
---|---|
輕度升高 | 生活方式管理,飲食+運動 |
中度不穩定 | 加用口服降糖藥,定期監測并檢測并發癥 |
嚴重波動或腎臟等并發癥 | 考慮胰島素+多學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