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便秘拖成大病!3個信號+5個解決方法全在這
01|什么情況才算便秘?
生活中,排便次數多少才算正常?有些人一天兩次,有些人三四天一次,只要沒有其他不適,其實都不必緊張。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排便費力,次數越來越少,甚至一周都沒幾次,這就要引起注意了。
從醫學角度講,如果每周排便不到3次,排便時經常覺得干硬或異常費力,而且持續了3個月以上,就可以被認為進入了慢性便秘的范圍(Drossman, 2016)。不過有的人四五天才排便,但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并非一定是病。
- 健康成年人每周排便:大約3~7次都算正常
- 每周排便不到3次,或每次都覺得異常干硬/費力:需要重視
- 排便突然發生“規律紊亂”,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的人:建議盡快做檢查
??小提示:排便規律沒有絕對,每個人可以不同。最要緊的是與你自己以前的習慣相比,有沒有發生持久的變化。
02|出現哪些信號要小心?
- 腹脹、排便極度困難 如果你常覺得肚子像鼓起來一樣,排便時費很大勁還是沒多少“成果”,就不能忽視。
- 大便突然性狀改變 比如糞便變得又細又扁或帶有黏液,這并不是普通飲食問題引起的。
- 便血或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家住上海的馬女士,55歲,總是忽略偶爾便血,直到后來檢查發現結腸腫瘤。這類案例不少見。
要記住: 長期便秘并伴有腹痛、便血、消瘦等,是腸道疾病甚至腫瘤的“信號燈”,不是單純補點水、吃點粗糧能解決的,此時要盡快就醫!
癥狀表現 | 普通便秘 | 警示信號 |
---|---|---|
腹脹 | 偶爾 | 持續或加重 |
排便性狀 | 間斷干硬 | 總是變細、含粘液或便血 |
體重變化 | 無明顯變化 | 明顯減輕 |
??如果出現這些變化,別拖著不管,及時到醫院確認原因為好。
03|為什么你會便秘?
- 腸道蠕動慢下來 腸道像個傳送帶,如果“機器”懶了,自然就容易堆積貨物(糞便)。統計顯示,久坐、少動的都市上班族比戶外勞動者更容易便秘。
- 喝水、膳食纖維太少 一天到晚都在空調房里坐著,除了咖啡就是奶茶,水沒喝,蔬菜也沒怎么碰,便秘的風險就高。醫學調查發現,每天膳食纖維低于25克、飲水低于1.5升的成年人便秘發病率明顯增加(Sandler, 2020)。
- 特殊藥物或疾病影響 有些藥物如某些止痛藥、安眠藥,也會讓腸道變“懶”。另外,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等疾病同樣常見便秘。
- 年齡增長或腸道結構變化 不少老人因為腸肌變弱,便秘就像“常客”一樣纏身;有些人是腸道本身結構出現異常,比如直腸前突或肛門括約肌功能紊亂,這類原因個人不容易察覺。
?? 科學數據:根據一項國內調查,上班族便秘發生率超過40%,而一些慢性疾?。ㄈ缂谞钕俟δ艿拖拢┗颊撸园l便秘比例在5~10%。(Sandler et al, 2020)
04|去醫院通常怎么查?
- 醫生會先問一下近期排便習慣(比如大便形狀、頻率)和既往用藥。
- 然后做做肛門指檢(不用太緊張,幾乎無創),以排除直腸下端腫塊。
- 50歲以上,或者任何年齡新近出現的頑固便秘,都建議做一次腸鏡檢查。
- 有時還會安排結腸傳輸試驗(服用記號藥片,觀察排出時間)、肛門直腸壓力測定等。
??案例參考:北京62歲的李先生,近3個月便秘明顯加重,醫生建議做腸鏡,發現了早期息肉。幸虧沒有拖延,這提醒我們:腸癌等疾病,多以“新近出現、與以往不同”的便秘為早期信號。
注意事項:
- 腸鏡前需清腸,按醫生囑咐調整飲食并服用瀉藥。
- 基礎體檢、采血和腹部影像多根據具體情況加做。
05|最有效的治療和管理辦法
藥物選擇
- 滲透性瀉劑(如聚乙二醇):幫助腸道保留水分,糞便變軟,排便輕松,70%以上患者可改善癥狀(Ford, 2014)。
- 益生菌粉或泡騰片:對部分患者有輔助效果,但效果因人而異。
- 促動力藥物(普蘆卡必利等):適合持續頑固病例。
- 生物反饋治療:對一些“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可通過機器配合訓練幫助恢復正常排便。
- 極個別情況,如腸道運輸極慢、保守治療1年以上無效,還可考慮外科手術。
藥物類別 | 主要適應人群 | 可達效果 |
---|---|---|
滲透性瀉劑 | 普通便秘者 | 70%改善癥狀 |
益生菌 | 輕度、首次發作 | 一部分人感到緩解 |
生物反饋 | 出口梗阻型患者 | 有效率50~70% |
?? 用藥請遵醫囑,切勿隨意濫用瀉藥。每3個月左右需調整評估。
06|日常怎么做才管用?
-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燕麥、地瓜、菠菜、蘋果、豆類,都是幫助通便的好幫手。研究發現,每天纖維攝入量達到25~30克,便秘風險能降低約40%(Yang, 2012)。蔬果粗雜糧,混合著吃效果更好。
- 補充充足水分 成年人每天飲水總量建議1.5~2升??梢杂谩澳蛏S”做參考。家里常備個水杯,分多次喝水比一次性猛喝更有效。
- 適量運動 快步走、騎車、爬樓等,每天30分鐘就不錯,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
- 規律排便習慣 給身體定個時間(比如早餐后),無論有沒有“感覺”,都可以試著蹲一蹲,幫助養成條件反射。
- 關注腸道信號,適時就醫 便秘合并腹痛、出血、體重減輕、短期加重等,應及時醫院檢查。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燕麥 | 膳食纖維豐富,促進腸道蠕動 | 早餐時搭配牛奶或酸奶,約30克 |
菠菜 | 水溶性纖維,便軟化、通便 | 炒食或做湯,每天150克左右 |
蘋果 | 果膠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 | 建議連皮一起生吃,每天1個中等蘋果 |
豆類 | 含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 | 可煮粥或涼拌,日均50克左右 |
日常這樣做有幫助:
- 定期運動、均衡飲食,讓腸道保持“活力”。
- 發現異常信號,別猶豫,及時求醫更關鍵。
參考文獻
- Drossman, D. A. (2016).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IV. Gastroenterology, 150(6), 1262-1279.
- Sandler, R. S., Peery, A. F., & Crowell, M. D. (2020). 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9(3), 297-310.
- Ford, A. C., Brenner, D. M., & Schoenfeld, P. S. (2014). Efficacy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09(9), 1366-1375.
- Yang, J., Wang, H. P., Zhou, L., & Xu, C. F. (2012). Effect of dietary fiber on constipation: A meta analy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8(48), 7378–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