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發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應對指南
01 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每年氣溫變化的時候,總有人抱怨鼻塞、打噴嚏,仿佛感冒是一位“??汀?。數據顯示,成年人每年平均會經歷2到4次感冒,這種反復出現的小麻煩,其實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急性上感)。簡單理解,這其實是鼻腔、咽部和喉部被病毒“偷襲”后的炎癥反應。
但有些癥狀并不只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多是輕微的流涕、輕咳,流感則可能出現高熱、全身酸痛。一個小例子:30歲的林先生最近反復咳嗽,但沒有明顯發燒、渾身沒勁,這更像是普通感冒;而他的同事發了高燒、痛得不想起床,就要警惕流感可能。
02 出現哪些癥狀要當心?
- 持續高熱:體溫連續3天超過38.5℃,對退燒藥反應不明顯,要特別注意。
- 膿痰、膿鼻涕:鼻涕或痰變稠且呈黃色、綠色,往往意味著細菌加入“戰局”。
- 呼吸困難或胸悶:喘不過氣、呼吸急促,可能波及到下呼吸道,該及時到醫院。
- 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頸部摸到腫塊且有壓痛,不能掉以輕心。
癥狀表現 | 需要關注原因 |
---|---|
反復高熱 | 病毒或細菌感染加重,易引發并發癥 |
咳嗽加重,痰色發黃 | 可能發展為支氣管炎或肺炎 |
喉嚨吞咽困難 | 局部炎癥嚴重,需排查喉部感染 |
03 病毒是如何入侵呼吸道的?
說起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罪魁禍首,90%是病毒引起。常見的鼻病毒、冠狀病毒就像趁虛而入的小小“闖客”,利用飛沫和手部接觸輕松傳播。
再加上熬夜、體力透支等因素導致的免疫力下降,就像院墻松動,“守衛力量薄弱時”,病毒入侵更容易。生病后抵抗力下降,也會讓細菌趁機引發并發癥。據分析,感冒并發癥如鼻竇炎、中耳炎等發生率約為5%-10%(來自:Heikkinen & J?rvinen, 2003)。
04 醫生如何確診病因?
到醫院后,醫生會從癥狀描述和體檢入手,結合必要的化驗檢查。以32歲的張阿姨為例,她持續發熱并伴有膿痰,醫生為她安排了咽拭子病毒檢測和血常規。血常規可以判別病毒性感染與細菌性感染(如白細胞計數增高),咽拭子則能直接檢測常見病毒或細菌。
檢查項目 | 作用簡述 |
---|---|
咽拭子檢測 | 識別常見病毒、細菌 |
血常規 | 輔助判斷感染類型 |
CRP檢測 | 評估炎癥嚴重度 |
05 科學治療三步走
- 對癥治療為主:絕大多數急性上感是一過性,按癥狀用藥——如發熱可選退熱藥(對乙酰氨基酚),鼻塞困擾可短期用減充血劑(如偽麻黃堿)。但注意兒童、特殊人群使用需遵醫囑。
- 安全用藥的原則:用藥過程中要觀察有沒有胃腸不適、皮膚過敏等反應。舉例:28歲的小李服藥后出現惡心,應及時咨詢醫生是否需調整藥物劑量或換藥。
- 抗生素誤區需警惕:感冒自動要求“來一針吊水”?其實大多數無必要。只有明確細菌感染(如高熱不退、化驗異常)才需抗生素,濫用只會增加耐藥風險和副作用。
治療方法 | 作用及注意點 |
---|---|
退熱藥 | 退熱、緩解頭痛;不宜過量或過頻 |
減充血劑 | 緩解鼻塞;連續用藥不超5天 |
溫鹽水漱口 | 清潔咽部、減輕喉嚨不適 |
06 居家護理關鍵點
病情輕微時,在家科學護理很重要——能緩解不適,還能降低家人受影響機會。首先,每天自測體溫,并觀察咳嗽、痰色、呼吸等是否有變化。如果癥狀加重(如高熱不退、呼吸急促),及時去醫院。
07 參考文獻
- Heikkinen, T., & J?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3)12162-9
- Fokkens, W.J., et al. (2012).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Allergy, 67(4), 496-508. https://doi.org/10.1111/j.1398-9995.2012.02749.x
- 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1), 718-725.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05)7027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