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計劃堅持運動和飲食控制,可一遇到心情低落,就控制不住想吃點東西,結果本周體重非但沒減反而增加。其實,情緒和身體狀態常常像兩根繩子一樣纏繞在一起。研究顯示,心情波動直接影響人的飲食偏好和運動意愿,對減肥目標構成不小的挑戰。
在一項針對300名成年人6個月的跟蹤調查中,超過一半人在心情不佳時進食量明顯增加,運動次數下降30%以上。可以看出,情緒管理是有效控制體重不可忽視的一環。如果我們忽略情緒帶來的波動,減肥之路可能就會走得更辛苦。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計劃堅持運動和飲食控制,可一遇到心情低落,就控制不住想吃點東西,結果本周體重非但沒減反而增加。其實,情緒和身體狀態常常像兩根繩子一樣纏繞在一起。研究顯示,心情波動直接影響人的飲食偏好和運動意愿,對減肥目標構成不小的挑戰。
在一項針對300名成年人6個月的跟蹤調查中,超過一半人在心情不佳時進食量明顯增加,運動次數下降30%以上。可以看出,情緒管理是有效控制體重不可忽視的一環。如果我們忽略情緒帶來的波動,減肥之路可能就會走得更辛苦。
27歲的王女士,在工作壓力大時總會控制不住喝含糖飲料,雖然很清楚這不利于健康,但她說那種“喝一口就覺得世界好像沒那么糟”的體驗,讓她上癮。這種情緒性飲食并不少見。背后其實有復雜的神經與心理機制:當情緒緊張時,腦中的多巴胺(一種讓人愉悅的神經遞質)水平下降,身體就會下意識尋求短暫的補償,而高熱量食物往往能迅速帶來這種快感。
幸好,情緒和行為都可以通過主動練習逐步調整。不是所有情緒不穩定的人都會暴飲暴食,關鍵在于有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調節方式。
方法 | 核心作用 | 日常應用 |
---|---|---|
正念冥想 | 緩解情緒波動,增加自我察覺 | 每天花5-10分鐘,專注呼吸,留意當下感覺 |
深呼吸練習 | 快速降壓,安撫緊張情緒 | 遇到壓力時,深吸氣慢呼氣3-5次 |
情緒記錄 | 辨認壓力源,調整應對方式 | 用筆或手機記錄當天心情和飲食,找規律 |
有些人覺得做冥想很“玄”,其實簡單來講,就是把注意力從雜亂的思緒轉回呼吸本身,這樣能幫自己暫停一下,讓腦袋清凈幾分鐘。
跑步后心情更暢快、壓力也小了不少?這不只是一種主觀感受??茖W研究發現,規律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帶來類似天然鎮痛劑的愉悅體驗,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快樂荷爾蒙”。即使不是高強度運動,哪怕只是快步走20分鐘,也有助于調節心情。
表面看來是減肥,實際也在給大腦和情緒做“保養”。
很多減肥計劃只關注體重/卡路里,而忽視了情緒的變化。實際上,每次暴飲暴食或放棄鍛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緒驅動,而并非真正“餓了”。及時記錄并分析情緒,與食欲的關系,能幫助我們發現陷阱,提前調整。
有位34歲的周先生,過去一遇到工作壓力大會抑制不住用快餐和垃圾零食“補償自己”。體重反復反彈,也影響了他對自己的信心。去年,他決定給自己的健康“加一把力”——每天堅持一頁心情日記,遇到煩躁時做4分鐘深呼吸練習,晚飯后不再刷劇吃零食,而是出門快走半小時。
三個月后,周先生體重下降近8公斤,更重要的是他覺得生活比以前舒暢,能主動識別情緒誘因,提前規避暴飲暴食。從中能發現:身體的改變,離不開“心”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