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聚餐時,飯量比別人多,還喜歡點甜點零食,體重卻總是沒什么變化。相比之下,有些人一頓火鍋就要“懺悔”好幾天,身體對卡路里的“記賬”似乎特別嚴格。這種差距,在男女、年輕人和中老年人中都能看到,難免讓人心生疑惑。
其實,體重控制真不是單靠“嘴巴”說了算。有的人吃得多不胖,有的人怎么節制都還反復增重。背后的原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不少。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聚餐時,飯量比別人多,還喜歡點甜點零食,體重卻總是沒什么變化。相比之下,有些人一頓火鍋就要“懺悔”好幾天,身體對卡路里的“記賬”似乎特別嚴格。這種差距,在男女、年輕人和中老年人中都能看到,難免讓人心生疑惑。
其實,體重控制真不是單靠“嘴巴”說了算。有的人吃得多不胖,有的人怎么節制都還反復增重。背后的原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不少。
1. 家族里的瘦基因:
很多苗條的人,家里總有同樣吃不胖的家人。這并不是巧合?,F代遺傳學發現, 近70%的體重和遺傳有關。像FTO、MC4R等基因,會影響你愛不愛動、飯量有多大、脂肪容易囤積在哪里。
有位28歲的女生,在健身房工作。不管吃多少,體重幾乎沒浮動,母親和姐姐也如此。她的例子,讓身邊人很好奇——經遺傳檢測,她的基礎代謝基因“天生就旺盛”。
2. 公平嗎?
說實話,確實有人天生“易瘦”。但它絕不是“免疫卡”。如果長期高熱量、低運動,基因再好也會頂不住身體的負擔。生長激素、胰島素敏感性等也參與其中,讓每個人對“多吃一口”的反應完全不同。
有些人仿佛身體里裝了加速發動機,吃進肚子里的食物處理得又快又好,這就是所謂的基礎代謝率(BMR)。它決定了你安靜時,每天“靜悄悄”消耗多少熱量。
表格:影響基礎代謝率的主要因素
因素 | 說明 |
---|---|
年齡 | 年輕人代謝通常更快,40歲后會逐漸下降 |
肌肉含量 | 肌肉越多,基礎代謝越高,消耗也多 |
性別 | 男性通常比女性基礎代謝率略高 |
甲狀腺功能 | 甲狀腺激素高,會促使能量消耗加快 |
調查顯示,同樣體重和身高,有人每天多消耗200大卡,即使吃得一樣多,體重也不容易增加。
幾乎每個“大胃王”身邊,都能聽到類似討論:“TA根本不忌嘴,為什么從不長胖?”其實,并不是所有熱量都“算賬”那么嚴格,關鍵還是搭配。
35歲的男上班族小張,午飯吃自助餐,碳水主食占一半,蔬菜水果也不少。雖然食量不小,但因膳食結構合理,兩年體重波動不到2公斤。
或許你聽說過“腸道菌群”這個概念。我們的消化道里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種類結構不同,處理食物和能量的方式也會影響胖瘦。
有趣的是,不少研究已證實,兩個體重大致相同但腸道菌群組成不同的人,體重發展趨勢可能完全不同。
有位42歲女性,腸道不適后暴瘦了3公斤,經檢測發現菌群多樣性驟降,影響了消化吸收。
生活節奏快的人,明顯更容易消耗能量。和運動量少、辦公時間久的人相比,經常走動、偶爾做做力量訓練,基礎代謝和總消耗都高不少。有的人看上去不怎么鍛煉,實際上日常活動量很大,比如頻繁上下樓、騎車通勤。這樣的人,身體更容易“燃燒能量”。
最后別忘了一個看不見的推手——心理狀態。不少人情緒低落時,會下意識多吃,有的人則反過來,不餓就很難主動進食。心理壓力大的時候,激素水平波動,容易影響進食行為和消耗速度。
曾有位31歲男士,近半年因為工作壓力,體重意外上升。原來他總是不自覺地在加班時“覓食”,饑餓感被焦慮放大了。建議 | 具體做法 |
---|---|
多種蔬果、粗糧 | 餐盤里盡量豐富顏色,每餐加點豆制品、雜糧飯 |
足量蛋白質 | 每天一杯奶、一只蛋,魚肉每周兩三次 |
優質脂肪攝入 | 炒菜多用橄欖油、經常吃點堅果 |
養護腸道環境 | 每天一杯酸奶、飯前一份蔬菜,偶爾試試發酵食品 |
保持運動習慣 | 可以選擇快走、騎行、家務、爬樓,每周累計150分鐘 |
心理健康管理 | 遇到壓力時,學會自我調節,或與朋友聊天、運動釋放情緒 |
簡單來講,“吃得多卻不發胖”從不是奇跡?;?、代謝、飲食結構、腸道健康、日?;顒雍托睦恚荚谇那膸兔蛱韥y。不過,多數因素都是可以調整的。生活中,把關注重心放在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上,別因身邊的“大胃王”而焦慮??茖W理解自己的身體,才更容易享受美食,又不用擔心體重的小小波動。
如果對體重變化或健康狀況心存疑問,不妨定期找營養師或專業醫生聊聊,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身體的“賬本”,每個人都有獨家密碼,不用和別人比,只要讓自己舒適、健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