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類鎮痛藥:雙刃劍的背后及安全使用指南
- 2025-08-01 11:16:00172次閱讀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阿片類鎮痛藥:雙刃劍的背后
01 阿片類鎮痛藥是怎么讓我們感覺不到疼?
工作一天回家,有時候腰痛背痛得真不舒服。有人會說:“吃點止痛藥,別硬扛?!?其實,阿片類鎮痛藥(比如嗎啡、芬太尼)就是醫學上的“狠角色”。它們通過干擾大腦傳遞疼痛信號,讓你明明有傷口,但感覺沒那么痛了。不過,這種讓痛覺變得遲鈍的本事,也為身體埋下不少隱患。
簡單來說,阿片類鎮痛藥就像關掉了神經里的“警報”。藥物進入血液后,會和腦神經的特定“接收器”(μ-阿片受體)結合,阻斷疼痛信號向大腦傳送。雖然讓人暫時輕松,但神經系統長期這樣“被蒙住眼睛”,有時候會出狀況。
02 服用阿片類鎮痛藥后,身體有哪些“小提醒”?
- 1. 消化變慢:吃完藥,很多人會覺得肚子不那么舒服。拉不出大便成了常見的問題。一位68歲的女性,因膝關節手術后長期止痛,便秘嚴重到一個星期都沒排便。這個現象蠻普遍,70%以上使用阿片藥的病人會遇到。
- 2. 一陣陣犯困:頭一天還精神,吃上藥后,總覺得腦袋發蒙、困倦,好像怎么都睡不醒。有司機朋友反映,服藥期間不敢開車,不然很容易打瞌睡。
- 3. 胃口變差:有些人剛吃藥時,會出現惡心甚至嘔吐,本來食欲不錯的,突然對飯菜沒了興趣。
- 4. 呼吸慢下來:藥量大時,呼吸頻率會降低,讓人有缺氧的風險。
副作用 | 出現概率 | 影響日常 |
---|---|---|
便秘 | 高(~70%) | 明顯影響排便,甚至需服緩瀉藥 |
嗜睡 | 較高 | 影響工作、駕駛安全 |
惡心/嘔吐 | 中等 | 暫時影響進食 |
呼吸抑制 | 低 | 需警惕重癥風險 |
03 阿片類鎮痛藥也可能帶來哪些嚴重問題?
阿片藥最讓醫生頭疼的,就是成癮性和嚴重副作用。用藥時間長或劑量大,身體容易“習慣”藥物,哪怕疼痛減少,也會覺得非吃藥不可。有位53歲男性,因慢性腰疼斷續用阿片類鎮痛藥,半年后即使不疼也渴望繼續服藥,逐漸增加用量,竟陷入藥物依賴。
除了依賴性,阿片藥還會抑制呼吸,如果超劑量甚至危及生命。有數據顯示,美國因阿片類藥物過量死亡的病例,近十年持續增長(參考: Cicero TJ, Ellis MS, 2018)。雖然國內情況并沒那么嚴重,但風險同樣存在。
風險類型 | 相關數據 | 引用文獻 |
---|---|---|
成癮 | 慢性用藥者10-15% | Cicero TJ, Ellis MS, 2018 |
呼吸抑制、死亡 | 美國2016年約42,000人死于阿片過量 | CDC, 2018 |
04 阿片類鎮痛藥該怎么用,才更安全?
說起來,合理用藥其實靠幾條原則就能大大減低風險。首先,任何阿片類鎮痛藥,千萬別自己加量,也不要“用完了就隨便續”。所有變化都要和醫生說清楚。醫生會根據具體疼痛類型,在最小有效劑量下用藥,而且會定期評估是否需要降量,甚至逐步停藥。
- 1?? 明確用藥時長和劑量
- 只用處方內的量。不適應時,不要自行增加藥量。
- 2?? 避免和特定藥物同服
- 部分鎮靜藥、安眠藥與阿片合用會放大副作用,尤其呼吸抑制風險。
- 3?? 存放安全
- 藥品要遠離兒童和家屬,防止誤食。
- 4?? 定期復查
- 用藥1-2周后,按醫囑復診或隨訪,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
重點:如果出現心慌、呼吸異常、劇烈頭暈等不適,應該馬上聯系醫療機構。
05 副作用來了,有哪些緩解小妙招?
- 便秘時,多攝入膳食纖維(如燕麥、蘋果),再配合喝足夠的水。適當活動,比如散步,有助于腸道蠕動。
- 惡心、嘔吐可在飯后服藥,少量多餐。姜茶等飲品有助緩解胃部不適。
- 嗜睡嚴重,可以優先在晚上服藥,減少對白天活動的影響。
比如,一位42歲的女性癌癥患者,服藥后出現便秘,通過每天晨練20分鐘、早晚各喝一杯溫水,排便明顯順暢很多。這個經驗同樣適用于很多服用阿片類鎮痛藥的朋友。
06 未來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醫學界并不滿足于“靠阿片”的止痛模式。研究人員正不斷探索副作用更低、成癮風險小的新藥物。比如,局部鎮痛藥(如利多卡因貼片)、神經調控等非藥物療法,成為慢性疼痛的新方向(參考: Eccleston, C. et al. 2017)。
部分傳統藥草成分、心理干預也顯示出潛力,如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慢性疼痛病人減少藥物依賴。未來,個體化疼痛管理將更重視整體健康,而非單純壓制疼痛感受。
身體某個地方疼得厲害時,想要快速緩解很正常。不過,了解背后的健康問題更重要。如果你正在使用阿片類鎮痛藥,或者家中有老人服藥,做好監測和溝通,遠比默默忍受更有價值。新療法和新觀念不斷出現,值得持續關注專業醫生的建議。
英文參考文獻
- Cicero, T. J., & Ellis, M. S. (2018). Abuse-deterrent formulations and the prescription opioid abuse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lessons learned from OxyContin. JAMA Psychiatry, 75(8), 771–772.
- Eccleston, C., Fisher, E., Thomas, K. H., et al. (2017). Interventions for the reduction of prescribed opioid use in chronic non-cancer pai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1, CD010323.
- Manglik, A., Lin, H., Aryal, D. K., et al. (2016).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opioid analgesics with reduced side effects. Nature, 537(7619), 185–190.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18). Annual surveillance report of drug-related risks and outcomes — United State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