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的雙刃劍:長期服用的風險與應對策略
- 2025-07-28 22:52:00194次閱讀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安眠藥的雙刃劍:長期服用的風險與應對策略
01. 失眠癥的真相:不只是偶爾睡不好
有時候,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白天上班時,困倦、反應慢,心情也跟著變差。其實,這正是很多成年人常遇到的困擾。根據一項流行病學調查,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經歷過長期或短暫的失眠狀況(Morin et al., 2015)。
失眠癥不是單純睡不著那么簡單。它包括入睡困難、半夜容易醒,或天剛亮就醒——這種反復的糟糕體驗會一路跟到白天,影響精神、情緒、注意力和工作表現。長此以往,有的人甚至會覺得生活變得沉重。
02. 安眠藥的工作原理:讓大腦短暫“安靜”下來
- 神經遞質調節:絕大多數安眠藥通過增強大腦內一種叫GABA(γ-氨基丁酸)的神經遞質活動,讓腦神經元變得“安靜”,減弱思維活躍度,幫助快速入睡。
- 影響睡眠周期:部分藥物還會調整睡眠的階段,比如讓快速眼動期(REM)縮短,深睡期多一些,表面看似睡得“實在”。
- 作用時間區別:短效藥物通常助力入睡,長效藥物則有助于整夜不醒。具體選擇要根據個人的主要睡眠問題。
舉個例子:一位36歲的白領,因考研壓力大,每晚難以入睡。醫生開了短效苯二氮卓類藥物后,頭幾天效果立竿見影——上床不到10分鐘就能睡著。這讓很多人誤以為藥物就是解決失眠的萬能鑰匙。
03. 長期服用安眠藥的風險在哪里?
1. 成癮和耐受:不知不覺中,有些人對安眠藥產生依賴——最初一點點藥就能見效,慢慢劑量得加大,否則睡不著。這和大腦神經受藥物刺激逐步“遲鈍”有關。
2. 白天殘留效應:長期服藥者,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會覺得頭昏、動作慢。年長者尤其需要小心,走路不穩、容易摔跤也是隱患。
3. 認知和記憶影響:醫學研究顯示,持續半年以上服用部分安眠藥,可能影響注意力和短時記憶(Glass et al., 2005)。
副作用類型 | 表現 | 常見人群 |
---|---|---|
依賴/耐受 | 停藥睡不著、用藥量增加 | 所有長期用藥者 |
白天困倦 | 反應慢、嗜睡 | 中老年人 |
記憶減退 | 健忘、注意力差 | 上班族、老年人 |
04. 如何識別藥物成癮的早期信號?
- 停藥或者減量會感覺焦慮、坐立不安,甚至比失眠還難受;
- 漸漸發現原來劑量效果變差,不得不多吃一點才能入睡;
- 開始擔心手頭沒有存藥,甚至提前囤積安眠藥;
- 家人發現你變得容易激動或煩躁,對生活樂趣興趣減少。
有一次,一個49歲的女士,長期服藥三個月后,試圖自行減量,結果連續數晚徹夜難眠,還出現手抖、焦慮不安的情況。她以為自己“抑郁癥發作”,其實正是藥物成癮的信號。
05. 安全的失眠管理:藥物并不是唯一選擇
非藥物方法 | 操作建議 | 簡單原理 |
---|---|---|
認知行為療法(CBT-I) | 找睡眠專科醫生或心理師指導 | 改變對睡眠的焦慮,調整作息 |
冥想/正念訓練 | 每晚臨睡前10分鐘練習 | 降低大腦緊張,提高放松感 |
漸進性肌肉放松 | 床上做全身肌肉緊張-放松練習 | 減少壓力激素,幫助入睡 |
規律作息 | 每天同一時間上床/起床 | 讓生物鐘穩定 |
溫和鍛煉 | 每天白天快步走30分鐘 | 提升睡眠深度 |
06. 什么時候該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連續兩周以上,晚上難以入睡、早醒,白天情緒工作受到明顯影響,建議預約內科或心理科醫生。尤其是如果家族有焦慮、抑郁史,或者用藥后出現異常情緒波動時,更不應自行調整藥物。
- 藥師可以協助評估你是否存在藥物相互作用隱患;
- 心理醫生會評估是否存在焦慮、抑郁等根本問題,可輔助解決;
- 如需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只能由正規醫生操作,不要自行停藥或換藥。
結語
睡眠問題困擾了不少人,短期用藥能緩解疲憊,但長期依賴,隱患不少。其實,生活中的許多非藥物手段都值得嘗試。關注自己睡眠的小變化,及時行動,大都是能把握主動權的。
如有疑問,勇敢咨詢正規醫生,比“硬扛”更靠譜。祝你早日安睡。
- Morin, C. M., LeBlanc, M., Bélanger, L., Ivers, H., & Merette, C. (2015).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Prevalence, self-help treatments, consultat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 Sleep Medicine, 16(3), 342-350.
- Glass, J., Lanct?t, K. L., Herrmann, N., Sproule, B. A., & Busto, U. E. (2005). Sedative hypnotics in older people with insomnia: Meta-analysis of risks and benefits. BMJ, 331(7526), 1169.
- Kripke, D. F. (2016). Mortality risk of hypnotics: Strengths and limits of evidence. Drug Safety, 39(2), 9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