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并不是感冒靈藥。其主要作用是針對細菌感染,對病毒卻不起作用。比如普通感冒、流感大多是病毒引起,這時候吃抗生素毫無幫助。
隨著各種類型的抗生素不斷涌現,原本威脅生命的“感染”這個敵人,逐漸變成了可以應對的小麻煩。不過,抗生素并不是萬能的,這點需要每個人都清楚。
場景 | 具體做法 | 風險提醒 |
---|---|---|
自行服用 | 有點不舒服就吃抗生素,不問醫生 | 導致細菌耐藥風險提升 |
“保守”治療 | 抗生素劑量不足,療程過短 | 容易讓細菌產生抗藥性 |
相互“支招” | 親友間互相推薦抗生素種類,隨意換藥 | 用藥不精準,副作用增多 |
其實,不止中國,全球抗生素漏洞都很大。根據O'Neill(2014)的全球報告,每年上千萬劑量的抗生素被濫用,有時甚至用在動物飼料里,擴大了耐藥性的蔓延。
抗生素濫用的本質危害在于“耐藥細菌”越來越多。簡單來講,細菌在反復接觸抗生素時,會慢慢進化出“防護服”,讓藥物對它失效。這樣一來,本來很常見的感染病,變成了“怎么治都不管用”。
細菌變得耐藥后,不只是單一病人的麻煩,而是波及到整個醫院、社區,甚至傳遞給健康的人。更換新藥成本高、副作用大,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這就像一場人類和細菌的“軍備競賽”。
說起來,抗生素耐藥離我們真沒那么遠。有位42歲的男性,因為反復咽喉腫痛,不斷更換抗生素治療,但最后確診為“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兩周才控制癥狀。醫生提醒,他用藥記錄里有多次自行買藥、停藥的情況。這說明,自己判斷和頻繁換藥,給身體和醫生都帶來了新難題。
這種現實場景越來越普遍,就算住在發達地區,如果濫用抗生素,今后面臨的治療難度也會迅速增加。
與其等到“藥都用不上”的那天,倒不如現在就用對辦法來預防。幾個有幫助的建議如下:
針對慢性疾病人群,最好建立個人用藥檔案,避免前后治療脫節,也方便醫生科學管理。
維護家庭和社會的健康,需要大家(全文唯一一次“大家”出現)共同參與,但最核心的還是從個人做起。有了清晰的用藥認知,不亂囤藥、不自行加減藥量,感染時及時就醫,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態度。
場景 | 實用做法 |
兒童發燒或咳嗽 | 先咨詢醫生,絕不自行用抗生素 |
家有老人感染 | 協助醫院檢查,合理記錄用藥史 |
身邊人推薦用藥 | 拒絕“以藥會友”,堅持醫生指導 |
說到底,抗生素不是越少用越好,也不是萬能靈藥。用對了,解決當下問題;用錯了,帶來長遠隱患。每個人的用藥小習慣,都直接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