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晚期腫瘤過程中,經常會用到化療藥物(如烷化劑、抗代謝藥物)、靶向制劑、免疫藥物及支持用藥(如抗生素、止吐藥等)。這類藥品既有片劑、膠囊,也有注射劑(靜脈注射、皮下注射)、溶液和口服混懸液等多種劑型。
- 注射劑需由專業人員操作,避免自行注射。
- 腸溶片、緩釋片等不可掰碎或嚼服。
- 膠囊應整粒吞服,部分需要用溫水送服,避免用熱水。
- 不同劑型藥物的含量(規格)不同,下次換藥時務必對照說明書核對。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面對晚期腫瘤的藥物治療,常常需要多種藥物聯合應用。有吸煙史或藥物過敏的患者,選藥和用藥細節尤其值得關心。今天,我們系統梳理7個用藥安全細節,涵蓋藥品種類、使用方法、不良反應、相互作用等,確保每個人都能記住怎樣安全服藥,降低風險。
治療晚期腫瘤過程中,經常會用到化療藥物(如烷化劑、抗代謝藥物)、靶向制劑、免疫藥物及支持用藥(如抗生素、止吐藥等)。這類藥品既有片劑、膠囊,也有注射劑(靜脈注射、皮下注射)、溶液和口服混懸液等多種劑型。
晚期腫瘤治療中,藥品主要通過三類機制起效:
不同藥物要求不同,化療藥物、靶向藥品、支持藥在用法用量上差別明顯。
有位患者在化療時自行調整止吐藥劑量,結果出現胃腸不適。正確做法:所有藥品用量均需按說明或醫生指導執行。
有吸煙史或藥物過敏史患者,在用藥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一位男性患者因磺胺類藥過敏,醫生選擇了替代抗生素,并注重首次服藥的觀察期,大大降低了風險。
治療晚期腫瘤時,經常要多藥同時使用,這就必須警惕相互作用風險:
臨床研究顯示,伊馬替尼與某些抗生素共同服用時,藥物血濃度可上升30%(Hochhaus et al., 2017),增大不良反應風險。
不同藥物不良反應表現各異,識別和及時處理十分關鍵:
患者在接受抗腫瘤藥物時出現食欲不振,經停藥及對癥調整后癥狀緩解。
晚期治療期間,漏服和過量都不可大意:
管理好每一瓶藥、留意每一處細節、遵醫囑服用,是保障晚期腫瘤治療安全的基石。拒絕自我診斷和擅自加減藥量,主動匯報過敏史、與醫生藥師溝通,每一步都關系到健康。
最后,請將這些知識講給身邊親友,每一次規范用藥都能幫你少走彎路,讓治療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