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類別 | 作用機制 | 適用人群 |
---|---|---|
化療藥 | 干擾細胞分裂,殺滅增殖異常細胞 | 多種類型肺癌,常用于晚期或術后預防復發 |
靶向藥 | 針對特定基因靶點,精準打擊癌變細胞 | EGFR、ALK等基因突變陽性的患者 |
免疫治療藥 | 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增強抗癌反應 | 部分化療效果不理想或復發患者 |
靶向藥的厲害之處在于“只找目標,不亂掃射”。簡單比喻,就像鑰匙對應特定的鎖——只有攜帶特定基因變異的癌細胞,才會被靶向藥“精準開鎖”,這樣對正常細胞傷害較小。
比如EGFR突變患者使用的吉非替尼等藥物,主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通道,正常組織受影響較小。
另外,ALK陽性的患者則可以用阿來替尼等藥物,同樣原理,效果更專一,副作用通常比化療輕。有位58歲的女性患者,通過基因檢測明確為EGFR突變,使用靶向藥后咳嗽減輕,日常生活恢復得不錯。
靶點 | 代表藥物 | 常見副作用 |
---|---|---|
EGFR |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 皮疹、腹瀉 |
ALK | 克唑替尼、阿來替尼 | 肝功能異常、消化不良 |
免疫治療有點像重新喚醒沉睡的“保衛隊”,讓它們能主動識別并攻擊異常細胞。
以PD-1/PD-L1抑制劑為例,這類藥物解除腫瘤對免疫細胞的“隱身術”,長遠來看,有人能夠穩定病情數年,生活質量較好。
但需要提醒,免疫治療往往起效較慢,有的人剛開始幾周內變化不明顯,需要耐心等待,并做好定期隨訪。
例如有位62歲的男性患者,在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前三個月腫瘤變化不大,家屬一度有些擔心,到第六個月影像學檢查發現病灶明顯縮小,這讓他們信心倍增。
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適合靶向藥。只有發現特定基因“密碼”——如EGFR、ALK等,才可能用上這類精準藥物。
尤其是亞洲地區的非吸煙女性患者,被發現EGFR陽性的比例更高,有研究指出,約50%的亞洲非小細胞肺癌非吸煙女性存在EGFR基因突變。
靶向治療適用于:
有些情況下,藥物再先進也不適合輕易使用,這不僅關系到藥效,更關乎生命安全。比如:
用藥期間如果遇到副作用,適當處理很關鍵。這里按常見級別快速拆解,幫助識別和處理:
副作用 | 分級 | 簡單應對方式 |
---|---|---|
皮疹 | 1級:輕微發紅 2級:有瘙癢 3級:嚴重潰破 |
|
腹瀉 | 1級:每日≤4次 2級:5-7次 3級:>7次 |
|
免疫相關心肌炎 | 急性嚴重 | 立即停藥并急診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