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藥指南:安全有效地管理高血壓及其伴隨癥狀!
- 2024-08-27 16:53:044.1K次閱讀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老年人用藥指南:安全有效地管理高血壓及其伴隨癥狀!
作為一名老年人,你可能已經習慣了每天服用幾種藥物來控制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梗死后遺癥和其他慢性病。那么,這些藥物具體是如何工作的?你的用藥是否安全有效?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些問題,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科學地進行藥物管理。
藥物的作用機制
藥物的作用機制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方式。對于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如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它的主要機制是通過阻斷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管阻力,達到降壓的效果(Circulation, 2005)。對于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腸溶片,它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使血小板不能合成血栓素A2,從根本上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JAMA, 1995)。
藥物有多種劑型,不同的劑型決定了給藥途徑和藥物作用的速度。例如,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和阿司匹林腸溶片都是口服藥物,口服藥物相對方便,但需要經過消化系統代謝,作用速度較慢,而注射類藥物則起效更快。
藥物的適應癥與禁忌癥
適應癥指的是藥物用于治療的疾病或癥狀。以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為例,它主要用于治療高血壓和冠心病。阿司匹林腸溶片則廣泛用于預防和治療心臟病、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此外,復方丹參滴丸作為中成藥,通過鎮靜、安神、祛瘀等作用,改善心絞痛癥狀(NEJM, 2012)。
禁忌癥則是指藥物不適合用于某些患者,或在特定情況下不能使用。例如,阿司匹林禁用于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以防止引發嚴重出血。對于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慎用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以免加重病情。
藥物的劑量與用藥時間
藥物的劑量決定了其療效和不良反應之間的平衡點。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的常見劑量為每日一次,每次12.5 mg,而阿司匹林常用劑量為每日一次,每次0.1 g。值得注意的是,復方丹參滴丸的劑量為每日三次,每次45 mg。劑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藥物的效果,甚至導致不良反應。
按時服藥非常重要,錯過一次劑量可能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若錯過用藥時間,應盡快補服,但若已接近下一次用藥時間,則無需補服。
藥物的相互作用
藥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種藥物影響另一種藥物的效果或引發不良反應的現象。例如,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與阿司匹林同時使用,可能加強降壓效果,但也增加低血壓風險(Lancet, 2007)。此外,某些藥物在與復方丹參滴丸同時使用時,可能引發藥效減弱或毒性增強。
因此,患者在服用多種藥物時,務必咨詢醫生或藥師,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帶來不良后果。
藥物濫用的危害
藥物濫用是指不按規定劑量或頻次使用藥物,或隨意使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常見的藥物濫用包括過量使用抗生素、鎮痛藥等,導致藥物依賴、耐藥性和毒副作用。老年人特別容易因多病共存而增加藥物濫用的風險(NEJM, 2008)。
藥物濫用不僅損害個人健康,還可能帶來社會問題,如藥物依賴導致家庭關系破裂,社會負擔加重。因此,藥物管理需規范,杜絕濫用行為。
藥物依賴的預防與戒除
藥物依賴是指長期使用某種藥物后,身體對其產生依賴性。預防藥物依賴的關鍵在于按時、按量服藥,避免長時間、大劑量使用。醫生應定期評估患者的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確保治療效果。
戒除藥物依賴需采取綜合措施,包括心理咨詢、藥物治療和行為療法等。家庭的支持也至關重要,患者應在專業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劑量,直至完全戒除藥物。
科學用藥,把握健康的主導權
掌握科學用藥的知識,能讓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適應癥與禁忌癥、劑量與用藥時間、以及藥物的相互作用和濫用的危害,都能幫助我們避免用藥誤區,提高治療效果。
在用藥過程中,務必遵循醫生的指導,按時、按量服藥,定期復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家庭成員也應密切關注老年人的用藥情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監督。只有在科學用藥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健康生活。
引用文獻
1. Chobanian AV,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2003;42(6):1206-1252. 2. Fuster V,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lder Adults: Markers of the Future." Circulation. 2008;118(2):245-266. 3.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 BMJ. 2002;324(7329):71-86. 4. Michels KB, et al. "Diuretics,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Lactating Wome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5;333:1540-1542. 5. Gupta R, et al. "The Impact of a Combination of Amlodipine and Benazepril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The Lancet. 2007;369(9570):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