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什么是它的藥物治療策略
- 2025-03-28 10:07:13450次閱讀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劇烈瘙癢和復發性濕疹樣皮損,給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 在四川省的南充市,有部分老年患者正在經受這一疾病的困擾。 本文將就特應性皮炎的藥物治療進行詳細科普,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種疾病及相關的藥物治療方法。
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復雜,涉及多種因素。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免疫異常和環境因素等都在特應性皮炎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文獻如《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柳葉刀》中的多項研究都表明,特應性皮炎患者體內存在慢性炎癥狀態和免疫系統的不平衡,這使得藥物治療成為控制病情的關鍵手段。
藥物的作用機制
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藥物種類繁多,其中外用糖皮質激素(如鹵米松乳膏)和外用抗菌藥物(如夫西地酸乳膏)是常用的兩大類藥物。 外用糖皮質激素主要通過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減少炎癥細胞的浸潤,減輕皮膚紅腫、瘙癢和滲出。 而外用抗菌藥物則通過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鹵米松乳膏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通過與細胞內的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啟動抗炎基因的表達,同時抑制促炎基因的活性,從而減輕炎癥反應。 這類藥物的常見劑型為乳膏、軟膏、乳液等,適用于不同類型的皮膚病變。 夫西地酸乳膏則是通過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酶(EF-G),從而阻止細菌的繁殖,主要用于控制繼發感染的皮膚病變。 通過外用,藥物能迅速達到病灶,減少全身不良反應。
藥物的適應癥與禁忌癥
鹵米松乳膏適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皮炎、濕疹和特應性皮炎,尤其適用于伴有明顯炎癥的急性和慢性濕疹樣皮損。 夫西地酸乳膏則主要用于控制皮膚的細菌感染,特別是在特應性皮炎患者中存在繼發感染的情況下。
盡管這些藥物在治療特應性皮炎方面效果顯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 例如,對糖皮質激素過敏者、患有皮膚結核或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牛痘等)者禁用鹵米松乳膏。 而夫西地酸乳膏則不宜長期大面積使用,以避免耐藥性菌株的滋生。
藥物的劑量與用藥時間
藥物劑量的選擇和用藥時間的安排對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的控制至關重要。 一般情況下,鹵米松乳膏每日外用兩次,具體用量依據患處皮膚的面積和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每日外用一次即可。
對于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外用藥物,患者應當嚴格遵照醫囑使用,按時用藥,避免漏用或過量使用,以最大程度提高療效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特別是老年患者,由于皮膚屏障功能下降,更需謹慎對待藥物的使用頻次和劑量。
藥物的相互作用
藥物相互作用是指兩種或多種藥物在體內共同作用時,藥效可能發生改變,甚至產生不良反應。 例如,若同時使用外用糖皮質激素和某些免疫抑制劑,可能會導致局部免疫功能的抑制,增加感染的風險。 而同時使用外用抗菌劑和其他外用藥物,則需注意避免藥物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
特應性皮炎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時,需告知醫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避免因藥物相互作用而導致嚴重后果。 這不僅包括處方藥,還包括非處方藥和保健品。
藥物濫用的危害
藥物濫用指的是不按醫囑擅自增減劑量或頻次,或長期不合理使用藥物。 由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一些患者在短期使用后便會看到顯著療效,因而自行延長用藥時間或增加用藥劑量。 然而,長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能導致皮膚萎縮、皮膚色素沉著、以及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美國醫學會雜志》及《內科學年鑒》多次刊文強調,藥物濫用不僅不利于疾病的長期管理,還可能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增加未來治療的難度。 患者在藥物使用過程中一定要遵從醫囑,不可自行改變用藥方案。
藥物依賴的預防與戒除
藥物依賴是另一個需要警惕的問題。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后,患者可能會產生藥物依賴,一旦停藥就會出現病情反復甚至惡化的情況。 這對特應性皮炎患者尤其具有挑戰性,因為這種病本身就有復發性的特點。
預防藥物依賴的關鍵在于遵循醫生的治療方案,定期復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戒除藥物依賴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配合其他治療措施,如心理咨詢、生活方式的調整等。
科學用藥的重要性
通過上述講解,可以看出科學用藥對特應性皮炎的治療至關重要。 藥物的合理使用不僅能有效控制病情,減輕癥狀,還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作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使用藥物時務必要遵循醫生的指導,定期復查,不能自行調整藥物劑量和用藥方案。
特應性皮炎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包括藥物治療,還包括生活方式的調整、心理疏導、護理措施等。 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療,才能實現疾病的長期控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引用文獻
1.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NEJM, 2022
2. 《柳葉刀》,柳葉刀,2021 年
3. 《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2020
4. 《內科學年鑒》,內科年鑒 (AnnIntern Med),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