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胃病拖成癌!慢性萎縮性胃炎早發現早治療
01 胃病怎么就變成"萎縮"了?
有些人總覺得肚子有點不舒服,偶爾吃多了就難受,但很快也就過去了。一來二去,普通胃炎好像總也治不好。其實,這種長期的"小毛病"可能會讓胃黏膜一步步變薄,像老舊的墻壁變得松散,再加上一些異常細胞的悄悄出現,慢性萎縮性胃炎就這么形成了。這個階段,就是醫學上說的"癌前病變"——意味著風險比平常高,但還有機會防住。
小提醒: 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普通胃炎不一樣,黏膜萎縮后營養吸收也受影響,長期下去會缺乏身體必需的成分。
02 飯后脹痛、沒食欲?可能是胃在求救
有時候吃完飯總是覺得肚子很脹,甚至一到飯點就沒什么胃口,別人吃得開心你卻只想喝點粥。再過段日子,平時精力也跟不上,偶爾會覺得有點頭暈。假如癥狀慢慢拉長、變重,比如飯后上腹持續隱痛或者明顯消瘦、沒精神,別只當普通消化不良,特別是身邊40歲以上的朋友和家人,更該提高警惕。
- 持續飯后腹脹、難消化
- 體重莫名下降
- 經常乏力,甚至輕微貧血
病例:47歲的李阿姨總覺得飯后肚子脹,想著自己年紀大了消化差,結果檢查才發現早期萎縮性胃炎。這個例子說明,持續的"小癥狀"需要及時關注。
03 幽門螺桿菌竟是頭號“兇手”
說起來,為什么一些人容易得慢性萎縮性胃炎?其實關鍵的“罪魁禍首”就是幽門螺桿菌(一種會侵犯胃黏膜的細菌)。它能在胃里頑強生存,慢性刺激黏膜,最終導致腺體減少、結構破壞。據研究,約70%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都和這種細菌有關[1]。
除了感染,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特別是消炎止痛藥)、反復暴飲暴食,甚至一些自身免疫問題(身體免疫系統“誤傷”胃黏膜),也可能引發慢性萎縮。整體來看,中老年人因為胃黏膜修復能力減弱,風險相對更高。
除了感染,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特別是消炎止痛藥)、反復暴飲暴食,甚至一些自身免疫問題(身體免疫系統“誤傷”胃黏膜),也可能引發慢性萎縮。整體來看,中老年人因為胃黏膜修復能力減弱,風險相對更高。
風險因素 | 生活實例 |
---|---|
幽門螺桿菌感染 | 一家人有時共用餐具,傳染后反復胃疼 |
長期服藥刺激 | 有高血壓/風濕病的朋友經常吃止痛藥 |
自身免疫攻擊 | 出現貧血及維生素B12缺乏的人群 |
相關數據: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率接近10%(Zhang et al., 2019)。
04 胃鏡+活檢才能確診
說到診斷,很多朋友光聽到"胃鏡"就先緊張三分。但實際上,只有胃鏡加上活檢(取一點點組織化驗)才能真正看清黏膜狀態。如果只是靠癥狀判斷,反而容易誤診漏診。
現代無痛胃鏡檢查的體驗其實已經大大改善,很多人形容:“像瞇一覺,檢查就做完了?!蓖耆珱]必要因為害怕而拖延檢查。醫生會根據發現的黏膜萎縮、腸化生或異常增生來做下一步判斷。
現代無痛胃鏡檢查的體驗其實已經大大改善,很多人形容:“像瞇一覺,檢查就做完了?!蓖耆珱]必要因為害怕而拖延檢查。醫生會根據發現的黏膜萎縮、腸化生或異常增生來做下一步判斷。
胃鏡能準確發現萎縮區、早期癌前病變,精準為治療提供依據。
如確診后,請放心與專業消化科醫生溝通下一步。
如確診后,請放心與專業消化科醫生溝通下一步。
05 殺菌+修復黏膜雙管齊下
得了慢性萎縮性胃炎,最重要的早期治療有三步:
- 根除幽門螺桿菌: 方案通常是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四聯療法)聯合使用。殺菌后,很多人的癥狀和黏膜狀態都能改善不少。
- 補充營養+修復黏膜: 部分患者長期下去會缺乏葉酸、維生素B12,醫生可能建議額外補充,與此同時選擇維持黏膜完整性的藥物。
- 并發癥處理: 如果已經出現貧血或其他消化系統問題,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補鐵劑或者對應的治療措施。
有一點別忘了,治療時請遵醫囑用藥,不隨意中斷或者更改方案。有些藥物需連續服用一段時間,正如修補老房子,要一步步打基礎。
06 40歲后每年查1次胃鏡最保險
說到預防,有幾個溫和又實用的建議,日常完全可以做到:
預防措施 | 建議方式 |
---|---|
多吃新鮮蔬果 | 有助于增強胃黏膜防護力 每日1-2種深色蔬菜或水果 |
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入 | 蛋類和瘦肉可助黏膜修復 每頓餐有一份優質蛋白 |
規律體檢 | 及早發現在初期介入 建議40歲后1-2年查一次胃鏡 |
保持作息 & 情緒平穩 | 有利于腸胃調節和修復 定時休息,適度活動,遇到壓力學會表達 |
如果家族有胃癌史、曾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或者已經做過一次胃鏡但發現"萎縮"、"腸化生",更應該按醫生建議定期隨訪。早發現、早干預,降低將來胃癌風險的概率。
日常飲食可參考上述搭配,偶爾嘗新口味沒關系,關鍵不求完美,但要有規律。
胃的問題,拖著不理常常容易忽視,等到明顯癥狀再看醫生就慢了點。萎縮性胃炎其實不可怕,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再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大多數人都能讓胃恢復平穩運轉。偶爾給自己和家人做個健康“體檢清單”,也許能幫忙捉到那些悄悄潛伏的小問題。記住一條,胃有反復不適,尤其40歲后,千萬別怕檢查,合適的時候與醫生多溝通,總比等到麻煩大了要輕松得多。
主要參考文獻:
- Zhang, X., Li, M., Chen, S., et al. (2019).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Gastric Atrophy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Gastroenterology, 156(2), 493-505. PubMed
- Correa, P., & Piazuelo, M.B. (2012). The gastric precancerous cascade.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13(1), 2-9. PubMed
- Dinis-Ribeiro, M., Areia, M., de Vries, A.C., et al. (2012). Management of precancerous conditions and lesions in the stomach (MAPS): guideline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ndoscopy, 44(1), 74-94.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