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手術前必看!麻醉安全3大關鍵點,80%患者都忽略了
01 膽囊切除手術為什么需要麻醉?
許多人剛聽說“膽囊切除”,第一個反應是“麻醉安全嗎?”其實,這樣的疑問很普遍。手術當天,患者推入手術室,躺在明亮的燈光下,緊張難免。多數膽囊切除現在采用腹腔鏡方式,雖然創口小,但依然牽涉臟器操作,沒有有效麻醉不僅會讓人疼痛難忍,還會因刺激引起全身反應,比如血壓升高、心跳變快,甚至影響呼吸。
麻醉不僅是“讓你睡一覺”,更關鍵的是讓整個手術過程安全平順。麻醉醫生會讓你在全然無痛、肌肉松弛的狀態下完成手術,同時負責調整血壓、心跳、體溫等,讓所有指標維持在合適范圍。如果沒有麻醉,腹腔操作可能會造成應激反應,甚至出現意外風險。這一點,很多患者并不清楚。
02 麻醉前評估:醫生最關注的3個健康指標
做手術的前一天,大多數患者都要接受“術前訪視”。這不僅僅是走個形式,而是真正決定麻醉安全的關鍵環節。下面三個健康指標,麻醉醫生一定會特別關注——
- 1. 心肺功能 ?? 你能否耐受麻醉和手術,主要看心臟和肺部。比如,有一位68歲的男士,平時就有高血壓。今年因為頻繁右上腹疼痛住院,術前醫生專門讓他做了心電圖和胸片。正是這些檢查讓醫生調整了麻醉藥的安排,避免了術中出問題。
- 2. 用藥史 ?? 有沒有在常年服藥?比如阿司匹林、降壓藥、降糖藥等,有些藥需要特別處理。比如,阿司匹林容易增加出血風險,麻醉科會與手術醫生協商是否要暫停。偶爾遇到荷爾蒙類藥物也要記錄在案,避免藥物相互影響。
- 3. 過敏史 ?? 任何藥物、食物或者其他接觸過的東西發生過敏反應都不能忽視。有一位52歲的女士,曾經因青霉素過敏差點休克。她術前詳細告知了麻醉醫生,最后制定了專門的麻醉方案,術后沒有出現危險。
評估內容 | 舉例 | 對麻醉的影響 |
---|---|---|
心肺功能 | 高血壓、慢阻肺患者 | 提高風險,需特殊干預 |
用藥史 | 按時服降壓藥 | 有時需手術前調整 |
過敏史 | 青霉素過敏者 | 避免使用相關藥物或用品 |
03 全身麻醉vs椎管內麻醉:哪種更適合你?
目前膽囊切除用麻醉方式主要有兩種:全身麻醉和椎管內麻醉。哪種“更好”,其實沒有絕對,每個人都要結合自身情況。
麻醉方式 | 優點 | 缺點 | 適用人群 |
---|---|---|---|
全身麻醉 | 無痛感、全身放松 適合腹腔鏡等操作 | 蘇醒慢、部分人術后惡心嘔吐 | 大多數膽囊切除患者 |
椎管內麻醉 | 清醒快,部分患者術后不易惡心 | 腹腔鏡操作不便 部分高齡或心臟病患者更適合 | 對全麻禁忌者、特殊需求患者 |
04 麻醉期間醫生如何保障你的安全?
很多人關心“一旦睡著,萬一出問題怎么辦?”其實,從你被推出手術室那一刻,麻醉醫生就像“操控總臺”,各項設備、藥物全力待命。安全守護主要體現在三點——
- 生命體征實時監測:無論心電、呼吸、血氧,全部聯機,哪怕脈搏一小點異常,儀器立刻報警。比如,一位76歲的老年患者,術中心跳忽然微快,麻醉醫生馬上調整用藥,術后很快恢復。
- 氣道管理:全麻下氣管插管或喉罩,確保呼吸暢通。如果遇到特殊體型或某些疾病,提前準備應急插管工具和藥物。
- 突發應對措施:如果出現過敏、低溫、血壓異常、出血或麻醉蘇醒延遲等情況,經驗豐富的麻醉團隊可以第一時間處理。
05 術后蘇醒期要注意什么?
醒來的時刻,多數人腦海第一反應是“終于結束了”。但其實,術后2小時內,身體各項系統還在慢慢恢復。有的人會輕度頭暈、胸悶、嗓子有異物感,這些往往是麻醉帶來的正常反應,短時間內會自行緩解。偶爾還會出現感冒樣乏力——那是因為麻醉藥物還沒完全代謝掉。
常見表現 | 建議做法 | 是否屬危險信號 |
---|---|---|
輕度頭暈、嗓子不適 | 安靜臥床、減少活動 | 否 |
惡心嘔吐(術后2小時內) | 側臥躺,攜帶嘔吐袋 | 否 |
持續胸悶、呼吸困難、意識模糊 | 立即報告醫護 | 是 |
傷口劇痛、出血明顯 | 呼叫護士協助 | 是 |
06 3個簡單準備讓麻醉更安全
很多事情不用太復雜,簡單準備就能大大提高安全性。給大家一份手術當天和前一天簡單清單??
- 1. 術前6-8小時禁食禁水 ? 這樣做是為了減少麻醉后誤吸風險。如果你晚上十點要手術,下午四點就要停止進食,避免胃內容物返流。
- 2. 及時與醫生溝通藥物調整 ?? 服用長期藥物時,記得帶藥清單。部分藥物可能要術前一天停用,有些慢性病藥物要按醫囑照常服用,不要自行更改。
- 3. 保持平穩心態 ?? 術前一天適度放松,可以聽下舒緩音樂。焦慮會讓心率、血壓波動,反而增加麻醉風險。
實用要點速覽
- ?? 手術麻醉是整個治療的保護傘,降低痛苦和風險。
- ?? 術前全面評估能提前規避80%的風險,問清楚用藥史和過敏史。
- ?? 恢復期2小時內更要關注惡心、呼吸變化,按醫護指引操作最安全。
參考文獻 (APA格式)
- Marik, P. E. (2012). Perioperative hemodynamic optimization: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esthesiology, 117(2), 403-411. PubMed Link
- Apfel, C. C., Laara, E., Koivuranta, M., Greim, C. A., & Roewer, N. (2012). A simplified risk score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Conclusions from cross-validations between two centers. Anesthesiology, 91(3), 693-700. PubMed Link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3). Practice advisory for preanesthesia evaluation: An updated report. Anesthesiology, 138(1), 1-14. PubMed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