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分鐘1人倒下!重度腦損傷的救命信號,現在知道還不晚
什么是重度閉合性顱腦損傷?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頭部的保護常常停留在“看得見”的傷口和腫塊上。其實,閉合性顱腦損傷是個“隱身高手”。頭皮完好,看上去毫無破損,但內里的腦組織可能已經受了重創。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表面無傷、但內部卻可能危及生命的腦外傷類型。
比如,42歲的王先生因騎電動車摔倒,覺得頭有點暈,以為無大礙,休息后卻突然昏迷,被緊急送到醫院才發現顱內大量出血。這類情況比開放性損傷(比如骨折、出血明顯)更容易被忽略,一不小心,就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
?? 別忽視:閉合性損傷不是“輕傷”,一旦傷及腦組織,后果可能比表面流血更嚴重。
出現這3個癥狀,立刻撥打120!
- 1. 意識喪失或無法喚醒
如果傷者短暫失去意識,哪怕清醒后還是神志不清,千萬別拖延。比方說,一位67歲的女士因廚房滑倒,幾分鐘后怎么叫都答不應,家人立即報警就醫,最終轉危為安。 - 2. 瞳孔一大一小
家屬可以簡單比對兩側瞳孔,目前一側突然變大、光線照射不收縮,要小心這是腦部高壓、腦疝的警示。別以為只有撞破頭才會這樣,這種信號不容小覷。 - 3. 持續嘔吐、頭痛劇烈
有些人認為惡心、想吐是普通腦震蕩,不當回事。但若傷后反復、持續嘔吐,伴隨頭痛越來越重,盡快到醫院排查。
?? 特別注意:有時候摔倒、撞擊后看不到外傷,卻出現持續頭痛,這種情況同樣要盡快就診!
為什么車禍和跌倒最危險?
很多人以為,只有磕破、撞出血的頭部創傷才嚴重,其實并非如此。閉合性損傷的兇險,重點在于“內傷”悄然發生。車禍或高處跌落時,腦組織在顱骨內來回撞擊,像剛倒滿水的瓶子劇烈甩動一樣,腦內組織可能被瞬間拉扯、旋轉,這種力量叫“剪切力”。
簡單打個比方,這一過程會導致腦神經像電話線被猛扯一樣,出現大面積微小的損傷,這在醫學上稱為“彌漫性軸索損傷”。研究顯示,這類損傷往往極其隱蔽,但卻是腦功能障礙最主要的元兇之一。[1]
?? 這說明:即便傷口不明顯,高速撞擊后腦組織也可能受到嚴重損害,一定要重視!
危險場景 | 常見損傷類型 | 是否肉眼可見 |
---|---|---|
交通碰撞 | 腦挫傷、彌漫性軸索損傷、腦出血 | 往往不可見 |
家中跌倒 | 輕微腦震蕩到重度腦水腫 | 初期難以發現 |
體育沖撞 | 腦震蕩、小面積出血 | 大多數無外傷 |
急診室會做哪些關鍵檢查?
當你被送入急診,判斷腦損傷嚴重程度,醫生會先做一些快速檢查。有些朋友對輻射特別有顧慮,這里給大家解釋清楚。
- CT掃描: 這是現階段甄別顱內是否出血、腦組織損傷的最快手段。大多數情況下輻射風險很低,醫療獲益遠高于風險。[2]
- 顱內壓監測: 對于部分危重病人,醫生會通過細致觀察腦壓變化來指導治療。這個操作通常在重癥監護室進行,對家屬來說不需要太多擔心。
- 神經體征檢查: 包括簡單的肢體動作、瞳孔反應,確定神經受損范圍。
?? 好消息:科學研究顯示,急性期一次CT對人體傷害非常有限,無需恐慌。
手術和藥物怎么選?
重度腦損傷的治療強調“量體裁衣”。有人擔心是不是一送醫院就要開顱手術,其實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舉例來說,一位52歲的男性工人遭遇重物砸頭,因顱內大面積血腫出現腦疝征象,緊急實施去骨瓣減壓術,術后配合高壓氧治療,大腦逐步恢復部分功能。這個案例顯示,手術主要針對顱壓過高、出血明顯的危重患者。
藥物方面,包括抗氧化劑、激素、神經營養藥等,用于輔助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修復。近年來,利用高壓氧加速神經元恢復、聯合物理康復(如VR訓練)更是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
?? 要記得:手術不是“越早越好”,而是針對性選擇;藥物和康復同步推進,才能帶來最大恢復可能。
騎車上班族必看防護指南 ???♂?
防患于未然,保護頭部,關鍵在于細節。這部分主要講騎行及居家防護,一些簡單的小調整,能顯著降低日后誘發重傷的風險。
措施 | 推薦原因 | 實用建議 |
---|---|---|
頭盔選購 | 全面覆蓋太陽穴,減少側撞沖擊 | 選用合格產品,松緊適中,戴緊靠下顎 |
浴室防滑墊 | 預防老人、兒童滑倒 | 選用顆粒底,定期更換無破損 |
家中光線充足 | 減少夜間摔倒概率 | 樓道、衛生間裝感應照明 |
定期身體鍛煉 | 增強平衡力、協同反應能力 | 每天快走或做扭腰操10~30分鐘 |
?? 順手的小改變,平時花不了多少時間,卻可能換來一次危機時刻的自救。
結語:重視早期信號,保護頭部健康
說起來,重度閉合性顱腦損傷的可怕,更多在于它“不聲不響”,卻困擾著很多普通家庭。但只要我們及早識別危險信號,學會科學求助方法,并在生活細節上多加用心,真正重大的傷害也有轉危為安的可能。無論是騎車上下班,照顧家中長者,還是自己偶有跌倒,都要記得——保護大腦,任何時刻都不晚。
?? 你學會了辨別危險信號了嗎?趕緊分享給家人,關鍵時刻快一步,或許就能多一份安全感。
參考文獻
- Maas, A. I. R., Stocchetti, N., & Bullock, R. (2008).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dults. The Lancet Neurology, 7(8), 728–741.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8)70164-9
- Hyder, A. A., Wunderlich, C. A., Puvanachandra, P., Gururaj, G., & Kobusingye, O. C. (2007). The impac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NeuroRehabilitation, 22(5), 341–353. https://doi.org/10.3233/NRE-2007-22502
- Fabbri, A., Servadei, F., Marchesini, G., et al. (2005). Early predictors of fatal outcome in severe head injury. Acta Neurochirurgica, 147(3), 239-245. https://doi.org/10.1007/s00701-004-0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