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雖非大病但受其困擾者不在少數。鼻腔長期“不通暢”不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近日,小李(化名)因病入院治療,使我們有機會深度了解鼻息肉及其治療方法。
什么是鼻息肉及其引發原因
鼻息肉是一種常見的鼻部疾病,是由鼻腔或鼻竇內襯的黏膜異常增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炎癥、過敏、感染等。統計數據顯示,鼻息肉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約為1%至4%,其中男性患者較多。
研究表明,慢性炎癥、過敏反應是鼻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鼻腔和鼻竇長期受到刺激,使得黏膜產生的炎性細胞釋放各種促進息肉生長的因子。此外,遺傳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項針對鼻息肉患者的研究發現,如果家庭中有成員患有鼻息肉,其發病幾率顯著增加。1
鼻息肉不僅導致鼻塞、流涕、嗅覺減退影響日常生活,若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引發鼻竇炎、中耳炎等并發癥,甚至導致鼻腔阻塞嚴重,需要急診處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的鼻息肉會自行縮小,但大部分患者需要通過手術等治療方式進行干預。
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
對于鼻息肉的診斷,醫生通常會采用鼻腔鏡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來進行評估。鼻腔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鼻息肉的具體位置、大小及數量,CT掃描則能提供鼻竇內部的詳細信息,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
目前,治療鼻息肉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切除,特別是鼻內鏡手術。鼻內鏡是一種微創手術技術,通過鼻腔插入一根細長的內鏡,醫生在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鼻腔內部的情況,從而實施精準的切除。據臨床統計,鼻內鏡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且術后恢復快、創傷小,是治療鼻息肉的首選方法。
然而,手術并非高枕無憂,術后復發率較高,約30-40%的患者在幾年內可能再次出現鼻息肉。因此,術后需長期隨訪,定期復查,并在醫生指導下采取藥物治療等綜合手段控制病情。常見的藥物包括鼻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等,可以有效減少炎癥反應,防止息肉復發。
預防鼻息肉從日常做起
預防鼻息肉最重要的是減少鼻腔黏膜長期暴露在觸發因素中。對于易感人群,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以及某些食品。保持鼻腔清潔,定期清洗鼻腔,有助于減少鼻腔內的炎癥反應。此外,戒煙限酒,避免空氣污染,加強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這些都是減少鼻息肉發生的有效措施。
對于已經出現鼻息肉癥狀的患者,及時就醫非常重要。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發癥風險。按照醫生建議進行規范的藥物治療,定期復診,確保病情得到穩定控制。
未來醫學的新希望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針對鼻息肉的治療方法不斷更新。近年來,生物制劑療法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通過調節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生物制劑有望減少鼻息肉的發生和復發。一項臨床試驗證明,使用單克隆抗體治療鼻息肉患者,部分患者的癥狀明顯改善,并且未見顯著副作用。2
心理調適在疾病管理中同樣重要。對鼻息肉患者而言,掌握正確的疾病知識,樹立良好的心態,對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患者家屬也應給予理解與支持,共同面對治療過程中的種種挑戰。
總之,鼻息肉雖然是常見病,但只要科學防治,積極面對,生活質量依舊會得到有效保障。
引用文獻
- Jousilahti P, Laatikainen T, Salomaa V. Prevalence of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ult chronic sinusitis in Finland. Results of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Allergy. 2010;65(4):436-441.
- Gevaert P, Calus L, Van Zele T, et al. Omalizumab is effective in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and asthma.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3;131(1):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