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無聲殺手的臨床表現
01 什么是肺栓塞?
有時候,身體突然間變得很不舒服,但又說不出具體原因。有一種疾病,經常悄悄發生在這樣的時刻,這就是肺栓塞。簡單來說,肺栓塞是血管里的血栓或其他物質堵住了肺里的“交通要道”,讓原本暢通的血流突然受阻。??
這種情況看著像是堵車,卻關乎著身體生命的供應。肺部負責交換氣體,被“堵住”后,氧氣無法順利進入身體,影響了各個器官的正常工作。這樣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察覺,但一旦出現,危害可不小。
名稱 | 說明 |
---|---|
肺栓塞 | 肺動脈被血栓(或其他物質)阻塞,導致肺部血流受限 |
常見發病部位 | 肺動脈及其分支 |
影響 | 呼吸與供氧受損,器官功能受影響 |
02 誰更容易患上肺栓塞?
- 肥胖人群:肥胖會讓血液粘稠度變高,同時活動少,容易形成血栓。例如,有位43歲的男性,體重接近95公斤,因為長期缺乏運動,最終出現了下肢腫脹和胸悶,后被診斷為肺栓塞。這個例子提醒我們,體重增加不只是外表的問題,身體內部也埋下了隱患。
- 術后恢復者:手術后需長時間臥床,導致血流變慢,血栓更容易形成。如果親人剛做完大手術,適當活動和專業的康復指導很重要。
- 長時間乘坐飛機或汽車:有的人喜歡旅游或工作需要長途出差。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腿部血液流動變慢,尤其是超過4小時的旅程,風險會增加。研究發現,超過8小時航班的乘客中,血栓發生率比普通人高2-3倍 (Kakkar et al., 2012)。
- 孕產婦及老年人:孕婦因為體內激素變化,血液更易凝固。老年人各項代謝變慢,同樣容易發生血栓,這些人群更需要特別關注。
- 既往有血栓性疾病者:曾經患過靜脈血栓或相關疾病的人,復發風險明顯加大。
03 癥狀初現:容易被忽視的小變化
說起來,肺栓塞最麻煩的地方不是發病突然,而是早期幾乎沒有明顯信號。最初的一些癥狀often輕微,偶爾出現,大多數人不會聯想到肺栓塞。例如,一位36歲的女性,在長途旅行后感到偶爾胸悶和輕微氣短,以為是勞累。實際上,這可能是身體的小警告。
早期癥狀可能包括:
- 偶爾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胸部不適
- 呼吸變得稍微急促,尤其是活動后
- 輕微的心慌或頭暈
- 有時感到疲憊,但休息后能夠緩解
04 明顯癥狀:不可忽視的健康警鈴
癥狀類型 | 表現特征 | 啟示點 |
---|---|---|
持續胸痛 | 疼痛明顯且不會因休息緩解,多為鈍痛或針刺樣 | 需及時就醫,排查肺部或心臟問題 |
嚴重呼吸急促 | 即便靜息時也出現急促呼吸,伴有無法深呼吸感 | 氧氣不足,器官缺氧可能加劇,危險性大幅提升 |
咳血 | 少量甚至大量咳血,常讓人措手不及 | 提示肺部血管已深受損害,需要專業急診處理 |
意識障礙、休克 | 突然意識不清、低血壓,甚至暈倒 | 情況緊急,必須立即搶救 |
05 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與早期信號
肺栓塞一旦發展,帶來的并發癥往往讓人措手不及。最常見的是肺梗死(部分肺組織因供血中斷而壞死),有時還會引發右心衰竭(心臟不能有效泵血),部分患者甚至因缺氧進展為低血壓或休克。此外,長期沒有處理還可能導致慢性肺高壓,增加心臟負擔。
(Stein et al., 2007)
06 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其實,肺栓塞發生并不是沒有原因。從醫學角度來看,主要源于血液流動變慢、血管受傷或血液本身變得更容易凝固。例如,長時間不動(如久坐、臥床)、身體本身有慢性疾病,都會讓血流緩慢。另外,部分人有遺傳傾向,容易產生血栓。數據顯示,40歲以上人群,肺栓塞發生率逐年增加,如果合并癌癥、心臟病等疾病,更要小心 (Konstantinides et al., 2020)。
- 年齡增長,血液流速變慢
- 激素水平變化(孕期、服用避孕藥)
- 基因因素或家族有血栓性疾病史
- 慢性?。[瘤、心臟?。┯绊懷芙】?/li>
07 從生活細節做起:肺栓塞的預防建議
肺栓塞雖然危險,但并不是“防不住”。積極調整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疾病發生概率。在日常飲食里,合理搭配膳食,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物的食物,有益于血液健康。舉例來說: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全谷物(燕麥、糙米) | 促進腸道蠕動、降低血液黏稠度 | 每日早餐或晚餐中加入一次全谷物食品 |
堅果(核桃、杏仁) | 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幫助血管健康 | 每天適量攝入一小把,為心腦血管加分 |
深色蔬菜(菠菜、胡蘿卜) | 豐富維生素K,有助于維持正常血管功能 | 晚餐多選用深色蔬菜,簡單蒸煮即可 |
參考文獻
- Kakkar, A. K., et al. (2012).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in air travelers: A systematic review. Thrombosis Research, 130(5), 726-736. https://doi.org/10.1016/j.thromres.2012.09.002
- Stein, P. D., Matta, F., & Hughes, P. G. (2007). Pulmonary embolism as a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ancer. Chest, 132(5), 1542-1546. https://doi.org/10.1378/chest.07-1823
- Konstantinides, S. V., et al. (2020). 2019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 543-603.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z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