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隱患:中暑急救與護理全指南 ??
午后熱浪席卷,公園里孩子們揮汗如雨,地鐵里人群站得密不透風。其實,每到炎夏,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在悄悄適應高溫。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松扛住酷暑。有時,一場激烈的運動或是幾小時的戶外曬太陽,都會讓“中暑”悄然降臨。這一切,一旦失去警覺,就可能埋下健康隱患。
01. 中暑到底是什么?分類有多復雜?
簡單來說,中暑是身體在炎熱環境下,溫度調節系統超負荷,導致體溫升高及功能紊亂。其實,醫學上將中暑分為幾類,每種表現都不太一樣。
類型 | 典型特征 |
---|---|
先兆中暑 | 短暫頭暈、身體發熱、輕度疲憊,一般可自行恢復。 |
輕度中暑 | 持續乏力、口渴、面色潮紅、皮膚灼熱但還未出現嚴重損害。 |
重度中暑(熱射病) | 明顯意識障礙、高熱(體溫超過40℃)、甚至暈厥。 |
不同類型意味著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早期發現尤其關鍵。??
02. 如何識別中暑?從輕微信號到嚴重警示
輕微癥狀(早期信號)
- 偶爾感到眩暈,像是走路有點飄
- 身體表面略微發熱,額頭輕微出汗
- 偶發口渴,短暫乏力
明顯癥狀(持續/嚴重警示)
- 持續頭痛,無法緩解
- 面色明顯潮紅或蒼白,呼吸急促
- 意識不清,甚至短暫暈厥
- 皮膚持續灼熱,體溫顯著升高
病例舉例: 有一位16歲的男孩,暑假里連續打了兩小時籃球,突然出現頭暈和嘔吐,隨后短暫喪失意識。家人趕緊采取急救措施,這個例子其實就說明了重度中暑來得非常突然,絕不能小看。
出現持續性癥狀的時候,行動比等待更重要。??
03. 為什么會中暑?有哪些高風險人群?
- 高溫環境:氣溫升高,濕度大時散熱困難。數據顯示,氣溫超過35℃時,中暑風險顯著增加(Bouchama & Knochel, 2002)。
- 劇烈體力活動:如長時間戶外跑步、運動會,身體產生大量熱量,尤其在陽光下“暴曬”。
- 特定人群:小孩和老年人更容易中暑,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系統不那么完善(Kenny et al., 2010)。
- 慢性病與藥物: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比如利尿劑等),更難耐高溫。
生活案例: 一位72歲的女性在午后外出,步行幾百米后感到持續頭暈和皮膚灼熱,最后被路人送醫。這個經歷其實說明,即使步行距離不長,年齡較大的人依舊危險。
這些風險其實都是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不分男女老少。
04. 急救怎么辦?最實用的科學操作
急救步驟一覽表 ??
步驟 | 具體措施 |
---|---|
第一步 | 立即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脫掉多余衣物 |
第二步 | 讓患者平躺,抬高雙腿,協助緩慢降溫 |
第三步 | 適量補充水(不要大量灌水,避免嗆咳),如意識不清,禁止進食飲水 |
第四步 | 用溫水毛巾擦身或輕微扇風幫助散熱 |
第五步 | 如癥狀嚴重,立即撥打急救電話,靜待專業人員 |
補充案例: 一名34歲的女性在健身房劇烈運動后出現皮膚灼熱和呼吸急促,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用冷水毛巾進行物理降溫,隨后送醫,恢復良好。
急救其實更多是“讓身體休息”,不是立刻物理降溫到冰點,過快的方法反而有風險。
05. 中暑之后怎么護理?細節很關鍵
- 觀察體溫變化:建議每兩小時測一次體溫,確保慢慢降至正常范圍(36.5℃-37.5℃)。
- 逐步補水:不是“狂喝水”,而是分幾次、少量多飲,能減少嘔吐情況。
- 關注潛在并發癥:比如電解質紊亂、腎功能異常,有必要找醫生做血液檢查,但一般無需反復查。
護理啟示: 一位22歲的男大學生在校運動會上中暑,恢復后出現幾小時的虛弱感,但家人照顧得當,三天后順利康復,未出現后遺癥。
中暑恢復期其實身體比較脆弱,多休息幾天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06. 怎么預防中暑?可操作行動建議
行動建議 | 有益做法 | 適用場景 |
---|---|---|
合理安排活動時間 | 避免正午高溫時段,選擇早晚進行戶外活動 | 運動、外出、上班通勤 |
選擇透氣衣物 | 穿寬松、淺色、棉質衣服,有利于散熱 | 運動、旅游、工作 |
持續補充水分 | 分次飲用溫水,運動前后適量增加飲水 | 體育鍛煉、體力勞動 |
膳食調節 | 多吃西瓜、黃瓜等高水分水果,既補水又緩解暑氣 | 每日三餐、加餐點心 |
健康小貼士 ??
- 西瓜(補充水分,緩解口渴)——建議午后當小食
- 黃瓜(高水分,清涼爽口)——可做涼拌早餐或晚餐
- 綠豆湯(清熱解暑,溫潤護胃)——建議每天喝一小碗
特別提醒: 每到高溫預警日,學校和企業其實都應該調整戶外活動時間,提前發布防暑提示,這往往比臨時搶救要有效得多。
什么情況下需要就醫?
- 體溫持續高于39℃,伴有抽搐或持續意識障礙
- 補水后反復嘔吐,無法進食
- 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不適
遇以上情況時,應盡快聯系急救中心或就近醫院。選擇有急診科且交通方便的醫院最合適。
參考文獻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鏈接
- Kenny, G. P., Yardley, J., Brown, C., Sigal, R. J., Jay, O., et al. (2010). Heat stress in older individuals and patients with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82(10), 1053-1060. 鏈接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