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牙齦癌:識別癥狀與科學應對
01 簡單了解:牙齦癌是什么?
02 哪些癥狀值得立刻重視?
- ?? 持續性局部出血:如果牙齦某一區域反復出血且時間長,哪怕輕微磕碰也容易出血,這時需警惕,而不是靠止血粉或含漱液自行處理。
- ?? 局部腫脹或不規則腫塊:潰爛的地方摸起來或可見到表面坑坑洼洼,像個小山包,有別于普通牙齦腫。
- ?? 牙床持續疼痛、吃東西受影響:不是那種一時的酸痛,而是持續的疼,越來越重。
- ?? 牙齒突然松動或脫落:牙沒蛀卻松了,要注意,這不是常規松動那么簡單。
有位61歲的女性,剛開始只是發現牙齦有個綠豆大小的小潰瘍,伴隨觸痛。以為是小問題,沒想到半年后腫塊不但沒消,檢查還發現腫瘤并有淋巴結轉移。這類變化表明,類似“小麻煩”其實暗藏風險。
03 病因解析:為什么會得牙齦癌?
牙齦癌的發生,往往不是偶然。慢性炎癥、病毒感染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是幾大關鍵因素。
- ?? 吸煙和飲酒:香煙含有多種能夠刺激口腔細胞異常分裂的物質。長期吸煙的人,牙齦癌風險明顯上升。酒精則會進一步加重這種刺激(Bagheri et al., Current Therapy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Elsevier, 2012)。
- ?? 長期慢性炎癥:比如假牙不合口導致反復摩擦、口腔長時間有白斑(斑塊通常難愈),這些慢刺激類似“老在一處磨破皮”,久而久之細胞會變得不正常。
- ?? 人乳頭瘤病毒(HPV)等病毒感染:部分情況下,HPV與某些口腔癌的發病有關,這種病毒會影響細胞的分裂方式。
- 年齡因素:研究顯示40歲以上是高發人群。性別并無絕對偏向,但長期相關風險暴露(如吸煙、飲酒)更常見于男性(Shah et al., Jatin Shah's 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 4th Ed, 2007)。
04 檢查與診斷流程:怎么確診牙齦癌?
一旦懷疑牙齦癌,醫院鑒別確診的方法相當明確。醫生通常會先通過肉眼和簡要觸診篩查有無異常增生或潰瘍,然后安排詳細影像學檢查(如口腔CT、B超)。最終確診依賴于活檢(即取一小塊可疑組織去化驗),通過顯微鏡下分析細胞形態判斷有沒有惡變。
- ????? 詳細問診(癥狀持續時間、疼痛、腫塊變化);
- ?? 物理查體(觀察牙床、牙齒及周圍軟組織有無腫塊或破壞);
- ?? 組織活檢(病理分析確定腫瘤性質,是否為鱗狀細胞癌等);
- ??? 輔助影像(CT/超聲/磁共振查看腫瘤擴展和是否有淋巴結侵犯);
- ?? 個別時也會安排血液腫瘤標志物化驗。
05 現代治療有哪些選擇?能恢復到什么程度?
針對牙齦癌的治療分早中晚期、局部與進展期,方法主要分為手術、放療、化療和新型免疫治療相結合。
- ?? 手術:首選直切腫瘤區域以及涉及的牙齒和一部分骨組織??梢暂^完整地清除局部癌變,但大手術有可能造成面部或牙齒缺損,不過后期可通過修復手術彌補外觀和部分功能。
- ?? 放療/化療:對有些鱗狀細胞癌,單用放化療效果有限,但聯合輔助可減少復發風險。晚期或手術無法徹底切除時,則更依賴這一組方案。
- ????? 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等,屬于新興療法,尤其在復發或進展期有輔助價值(相關病例中已應用)。不過,對每個人療效因人而異,需要個體化綜合評估。
06 日常管理建議:怎么幫自己遠離風險????
日常生活里,我們其實能靠一些簡單習慣幫身體減少出問題的機會。保持口腔健康靠的不只是刷牙,飲食、體檢和生活方式同樣重要。這里說的都是正面的建議,也就是“做什么有利于健康”,不是“別做什么”。
-
新鮮蔬果 ?? :豐富的維生素C和多種抗氧化物,可以幫助保護口腔黏膜,減輕細胞受損。
建議每天攝入足量綠色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菠菜、橙子。 -
奶制品和堅果 ?? :補充鈣和微量元素,促進牙齦健康。
一天一杯牛奶或者一把堅果,對口腔健康有正面作用。 -
優質蛋白 ?? :蛋、魚、豆制品等都有助于修復受損組織。
每餐適量搭配,有助于維持機體免疫力。
- 定期口腔檢查 ?? :40歲后每年口腔科體檢一次,牙齦有異樣、不明疼痛、長時間白斑時及時就醫。
- 合適假牙及時調整 :假牙有異物感、摩擦破損感,不要自行忍耐,及早去口腔??漆t院處理。
- 保持良好口腔衛生: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天用牙線清潔牙縫。
07 復發不可怕,堅持隨訪很重要 ??
牙齦癌治療后仍然要定期隨訪,不只是防復發,更為了發現和應對出現的新問題。比如本案例中,患者術后一年半又發現復發,并接受了新的治療。每次隨訪醫生都會評估口腔恢復情況、拍片排查有無復發,適時加用輔助治療?;驹瓌t是:別怕復查,抓住機會早處理,能帶來更好預期。
總體來說,牙齦癌不是無法對付的“大麻煩”,而是需要耐心對待的長期戰友。搭配健康飲食、合理檢查和合適治療,大部分患者都能生活得比較安心。對于那些沒有明顯癥狀、但長期有口腔異樣或者高危因素的人來說,主動一點去查查,比事后處理要簡單得多。
參考文獻 ??
- Bagheri, S. C., Bell, R. B., & Khan, H. A. (2012). Current Therapy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Elsevier.
- Shah, J. P., Patel, S. G., Singh, B. (2007). Jatin Shah's 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 (4th ed.). Elsevier.
- Miloro, M., Ghali, G. E., Larsen, P. E., et al. (2011). Peterson’s Principle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3rd Ed). PMPH-USA, Ltd.
- Mayo Clinic Staff. Oral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