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實用指南:認識、應對與管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吃完飯后肚子微微發脹,偶爾噯氣,總覺得胃里不是那么舒服。身邊的朋友間也常常傳來"最近胃口不好"、"吃點東西就頂住了"的抱怨。其實,這些看似小問題的背后,可能藏著慢性胃炎的小影子。它不像急性胃炎那樣突然"發作",更多時候是默默跟隨在你身邊,偶爾提醒你——胃也需要被照顧。
01 什么是慢性胃炎?
簡單來講,慢性胃炎是一種胃黏膜持續、反復的輕度炎癥狀態。它不像急性胃炎那樣來勢洶洶,而是悄悄地、長時間地影響著胃的健康。慢性胃炎可以分為非萎縮型(胃黏膜還比較完整)和萎縮型(胃黏膜變薄、腺體減少)兩類。萎縮型慢性胃炎有一定幾率增加胃癌風險,但絕大多數的慢性胃炎僅造成功能上的困擾,并不直接威脅生命。
慢性胃炎更喜歡“低調潛伏”,可能幾年都沒有嚴重不適,但它可能影響胃的消化功能,讓吃飯變得不那么輕松。如果不及時調整生活方式或者治療,慢性胃炎有可能逐步加重,可能會帶來消化難題。
02 慢性胃炎的癥狀有哪些?
- 上腹部持續脹痛: 有人描述是一種脹滿感,吃飯后尤為明顯。??
- 反復噯氣: 胃里的氣體上來,不伴有明顯氣味,常常在飯后出現。
- 食欲減退: 長期吃得少,體重逐漸下降。
- 早飽或餐后困乏: 吃了沒多少就覺得“滿”,甚至意興闌珊。
- 偶爾惡心或輕度反酸: 少部分人伴有這些現象,情況不算嚴重。
- 大便性狀變化: 大便變稀、不成型,有時一天一次,但不屬于急性腹瀉。
癥狀輕重各異,但只要發現這些變化一直陪伴自己數月,尤其影響了生活,就要重視起來。
03 慢性胃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慢性胃炎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一種喜歡生活在胃里的細菌)是最常見的“推手”。研究顯示,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達70%到90%(Kusters et al., The Lancet, 2006)。這種細菌可以慢慢破壞胃黏膜,使其變弱。
-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這類藥影響胃黏膜修復能力。
- 酗酒: 酒精對胃黏膜是一種慢性的刺激,長期飲酒者更易發生慢性胃炎。
- 辛辣或過燙食物: 經常食用會造成反復損傷,使胃壁脆弱變薄。
- 膽汁反流: 膽汁進入胃腔,對胃黏膜造成化學性刺激。
- 自身免疫因素: 一些特定體質的人,免疫系統“認錯人”,錯誤攻擊自己的胃細胞。
- 遺傳和年齡: 年齡大的人群胃黏膜修復變慢,慢性胃炎發病率上升(Sipponen et al., Gut, 1991)。
這些因素作用下,胃黏膜逐漸變“脆弱”,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段秆琢餍胁W》(El-Serag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3)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所以別覺得慢性胃炎離自己很遠。
04 如何診斷慢性胃炎?
很多“胃不舒服”的人想知道,到底是不是慢性胃炎。診斷并不是憑感覺,而是結合癥狀和醫學檢查。
- 胃鏡檢查: 這是目前最直接的辦法。通過胃鏡能直觀看到胃黏膜的變化,如是否紅腫、粗糙或有萎縮。
- 組織活檢: 有時需要取少量黏膜組織送病理,進一步確認炎癥類型。
-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包括吹氣試驗(??)、糞便抗原、血清學等方法,用來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
- 血常規與大便檢查: 輔助了解有無貧血或其他消化系統問題。
一般說來,如果長時間有典型癥狀,建議到有資質的消化內科醫院就診,由醫生決定是否需要上述檢查。胃鏡雖然讓人有點緊張,但實際過程一般較快,絕大多數人可以耐受,檢查后可以盡快恢復日常飲食。
05 治療慢性胃炎的選擇有哪些?
治療的核心目標,是減輕癥狀、保護胃黏膜、防止病情加重。依據不同的病因和表現,治療手段也不一樣。
-
藥物治療:
- ?? 抗酸藥: 有助于減輕胃部不適,如質子泵抑制劑(PPI)或 H2 受體拮抗劑,主要降低胃酸對胃壁的刺激。
- 促胃動力藥: 用于緩解餐后脹滿、打嗝等問題,幫助食物更順暢通過胃部。
- 抗生素復合療法: 僅當確認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時才會使用。
- 助消化藥: 針對消化不良或胃動力不足的人群。
- 生活管理: 沒有任何藥物能代替良好的飲食和作息規律。合理安排三餐,不暴飲暴食,避免過早、過晚吃夜宵。
- 個性化方案: 某些情況下還會根據合并癥分配具體藥物。比如出現膽汁反流,醫生會加入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
簡單來說,慢性胃炎需要“科學吃藥+健康生活”。不建議自行長期服用胃藥,尤其是含有激素的藥品。每個人體質不同,具體選擇仍需專業醫生指導。
06 如何管理慢性胃炎以減少復發?
-
1. 飲食選擇要得當 ??
?? 小米粥 + 健胃和中 + 每日一碗,早晚各一次
小米易消化,還能為胃部提供一層“防護膜”,適宜作為慢性胃炎患者的主食之一。
?? 南瓜 + 養胃助消化 + 蒸煮為主,搭配軟性主食
柔軟的南瓜煮爛后富含黏液質,對胃有舒緩作用。建議作為配菜,每周吃2-3次。
?? 雞蛋羹 + 補充優質蛋白 + 每日早餐一份
有助修復胃黏膜損傷,也能增加飽腹感。只要不過量,幾乎人人適合。 -
2. 保持規律作息
盡量每天定時吃飯,不熬夜。充足睡眠有益于胃黏膜修復。 -
3. 管理情緒 ??
焦慮、緊張心情會影響胃腸的正常運動。每天抽點時間散步、冥想或者做點喜歡的小事,讓胃少點"煩惱"。 -
4. 適度鍛煉
快步走、散步、簡易瑜伽等運動,有利于腸胃蠕動,同時還可以調節情緒。 -
5. 定期隨訪檢查
40歲以后,建議兩年做一次胃部檢查。有既往病史或癥狀反復,療程結束后聽從醫生建議復查。及時發現變化,防患于未然。 -
6. 家庭小技巧 ??
餐后喝溫開水,飲食不過熱,也不過涼。慢吞細嚼,每口飯盡量多嚼幾次,這樣胃“壓力”就小一分。 -
7. 何時需要再次就醫?
如果覺得胃部癥狀突然加重,或有黑便、嘔血、不能進食等異常信號,就應當立刻前往醫院。
看起來項不少,其實歸結為一個"溫和照料胃"的生活理念。平穩節奏和耐心,會是你與慢性胃炎"和解"的法寶。
胃和人一樣,也在經歷著歲月的磨礪。慢性胃炎說到底,是現代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信號燈”。如果你發現這些信號出現在自己或身邊人的日常里,其實大可不必一味擔憂,也別輕易忽視。最好的做法是,及時關注身體變化,主動調整生活習慣,出現異常及時請教醫生。
或許你會發現,溫柔對待自己的胃,同樣能夠讓生活多一份從容。??
參考文獻 ??
- Kusters, J. G., van Vliet, A. H. M., & Kuipers, E. J. (2006). Pathogene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Lancet, 362(9397), 1398-1408.
- Sipponen, P., & Kekki, M. (1991). Gastritis and gastric cancer. Gut, 32(7), 817-820.
- El-Serag, H. B., & Sonnenberg, A. (2013). Opposing time trends of peptic ulcer and reflux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45(6), 1235-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