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乳腺癌的形成、癥狀、診斷與治療
有不少女性在體檢或者淋浴時,偶然摸到乳房有些之前沒注意到的小變化。很多人難免會擔心,心里想著“不會有大問題吧?”其實,乳腺癌雖然是女性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只要掌握正確的信息,做到早發現、早診斷,絕大多數人都能得到有效治療。接下來,我們聊一聊乳腺癌到底是什么、會有哪些表現、該怎么檢查,還有有哪些治療和日常管理是每個人都該知道的。
01 乳腺癌,其實就是乳腺組織里的“異常細胞”增生
簡單說,乳腺癌是一種發生在乳房內部乳腺組織里的惡性腫瘤。它源于乳腺管或腺泡的細胞,這些細胞長得不受控制,逐漸形成腫塊或擴散到周邊組織。多數患者都是女性,但男性也有少數發病。
早期的乳腺癌往往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人們可能在體檢或偶然觸及時發現。到晚期,腫瘤可能會擴展到腋下淋巴結,甚至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引發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及早認清乳腺癌的“真面目”,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正確應對。
?? 參考文獻: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Breast cancer: Factsheet.
02 乳腺癌有哪些癥狀?這些變化要特別關注
-
?? 1. 乳房腫塊或硬結持續存在
很多女性會在乳房偶爾摸到小疙瘩,不必立即緊張,但若發現有硬塊持續一段時間不消失、或質地較為結實,建議盡快就醫排查。比如一位中年女性朋友,在體檢時發現乳房內小腫塊,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乳腺癌,后來及時接受了手術和化療,目前恢復良好。這種例子說明,乳腺內“持久不散”的腫塊,不能只是“等等看”或“自己揉揉”了事。 -
?? 2. 皮膚出現凹陷、變色或橘皮樣改變
乳腺癌進展后,有時會牽拉皮膚,導致乳房某一局部出現像橘子皮那樣的小凹陷,或者皮膚變得發紅甚至局部糜爛。 -
?? 3. 乳頭、乳暈改變或者有分泌物
有些患者會發現乳頭內陷、方向偏移,或者乳頭和乳暈變厚、出現濕疹樣改變;還有些人會有不明原因的乳頭溢液,尤其是血性分泌。 -
?? 4. 腋下腫大或疼痛
癌細胞擴散到腋窩淋巴結時,可能會出現腋下包塊甚至不適,動作時容易被察覺。
這些癥狀出現后,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是乳腺癌,許多良性乳腺疾病也會有類似表現。關鍵在于,持續存在或者逐步加重的癥狀,不能忽視。
?? 參考文獻:Mayo Clinic. (2023). Breast cancer - Symptoms & causes.
03 為什么會得乳腺癌?談談風險因素和發病機理
不少人會問:“我平時挺健康,怎么會得乳腺癌?”其實,乳腺癌的發生大多是多種因素一起作用的結果。我們按生活實際來分解一下原因:
- 遺傳和家族史:如果家里有直系親屬得過乳腺癌,患病風險會明顯升高。約5%—10%的乳腺癌與遺傳性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有關。女性如果攜帶這些基因,終生乳腺癌風險可達50%以上。所以,家族里有多位女性得病的情況要特別留心(Antoniou et al., 2003)。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乳腺癌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40歲以后風險陡增,50歲以上是乳腺癌的高發期。
- 激素相關因素:長期雌激素作用會增加乳腺癌風險。比如,初潮較早(12歲以前)、絕經較晚(55歲以后)、沒有生育或首次生育較晚的女性,均屬于高風險人群。此外,長期使用激素替代療法或某些避孕藥,也會帶來一定風險。
- 生活方式:肥胖、久坐不動、過量飲酒,這些都能讓乳腺組織受到更多刺激,從而提高乳腺癌發生的可能性?,F場研究數據顯示,體重每增加5公斤,乳腺癌風險約上升12%(Arthur et al., 2019)。
- 環境影響:長期暴露于放射線、化學污染等,也會引起乳腺細胞異常增殖,不過這部分影響主要見于特殊職業或醫療照射史人群。
有意思的是,全球各地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也受到遺傳、社會經濟狀況與醫療資源的共同影響,但在高收入國家,乳腺癌檢出率高而死亡率較低,這跟早篩早治分不開。
?? 參考文獻:Antoniou, A., et al. (2003). Average risks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BRCA1 or BRCA2 mutations detected in case series unselected for family history: a combined analysis of 22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2(5), 1117-1130.
04 科學診斷——怎么判斷乳腺癌,醫生用哪些方法?
現在的乳腺癌診斷技術越來越先進,醫生通過多種影像和活檢手段,幫助精準判斷疾病性質和分期:
- 乳腺超聲:對于年輕或乳腺密度大的女性,超聲更適合發現腫塊結構和邊界。
- 鉬靶X線(乳腺鉬靶片):檢查乳腺腫塊、鈣化點,是中老年女性年度篩查的首選。圖像直觀,對早期乳腺癌檢測尤為靈敏。
- 活檢(組織穿刺):懷疑惡性病變時,醫生常會建議細針抽吸或切除一小塊可疑組織,做病理檢查。這是確定是否乳腺癌的“金標準”。
- MRI、CT等輔助檢查:用于腫瘤分期、檢查是否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有些特殊病例(如植入假體) MRI檢查更有優勢。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年女性患者,術前通過乳腺超聲、鉬靶片和活檢,明確了“浸潤性導管癌”,并進行了針對性的后續治療。這些科學診斷手段,為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提供了堅實基礎。
?? 參考文獻:Mayo Clinic. (2023). Breast cancer - Diagnosis & treatment.
05 乳腺癌的治療手段及效果——別慌,治療越早越有效
- 外科手術:首選治療方法。可選擇保乳手術或全乳切除。腫瘤較小、早期的患者通常有更多保乳機會。手術時可一并做前哨淋巴結活檢,準確判斷有無轉移。比如上述病例,患者經過保乳整形手術+區段切除,再做了淋巴結活檢,確認沒有淋巴轉移,這樣的治療效果很理想。
- 放射治療:主要用于手術后進一步殺滅殘留病灶、降低局部復發率。保乳手術后通常需要配合放療。
- 化學治療:特別適合腫瘤侵襲性高、分期較晚或有淋巴結轉移風險的患者。藥物種類根據病理分型精準調整,比如激素受體陽性、HER2低表達人群,可用紫杉類聯合環磷酰胺化療。
- 激素(內分泌)治療:適用于激素受體陽性類型的乳腺癌,藥物包括他莫昔芬、芳香酶抑制劑等,能顯著減少復發風險。
- 靶向治療:如果HER2受體分型陽性,可以加用如曲妥珠單抗等靶向藥物,針對性強,副作用較小。
乳腺癌治療有一點很重要:早期診斷、及時綜合治療,很多患者可以獲得理想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對于已經確診的患者,醫生會根據腫瘤分型和個體情況量身定制方案。如果你正在經歷相關治療,也別過度擔心,大部分人經過標準的治療和科學隨訪,依舊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
?? 參考文獻: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2015). Long-term outcomes for neoadjuvant vers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Oncology, 16(8), 963-972.
06 日常管理&健康飲食,讓風險更低、生活更安心
-
定期自檢與體檢 ??
建議成年女性每月在月經結束后自行檢查一次乳房(自檢),摸一摸、看一看有沒有新出現的硬塊、外形變化。如果有異常表現,早點就醫。40歲以后,建議每1~2年做一次乳腺影像學篩查。
-
積極配合隨訪,重視心理健康 ??
乳腺癌康復過程中,按時復查尤其關鍵。醫生會根據每個人恢復進展調整藥物、營養、運動等方案。治療期間情緒緊張、焦慮、低落都很常見,有需要可以找專業心理咨詢或加入患者互助群。
-
均衡飲食,多吃有益食物 ??
- 深色蔬菜(如西蘭花、菠菜) + 富含抗氧化物,促進細胞修復 + 餐餐搭配,炒菜、涼拌都可以
- 豆制品(如豆腐、豆漿) + 含植物雌激素,有利乳腺健康 + 早餐豆漿、小菜豆腐都不錯
- 高纖維谷物(如燕麥、糙米) + 幫助維持腸道與激素代謝穩定 + 主食一半替換為雜糧
- 堅果(如核桃、杏仁) + 含優質脂肪和維生素 + 每日一小把當加餐
- 海魚(如三文魚) + 富含優質蛋白和歐米伽-3 + 每周吃2~3次
-
適度鍛煉,管理體重 ??
堅持每周中等強度運動3-5次,每次30~45分鐘,比如快走、游泳、瑜伽??刂企w重不僅能減少乳腺癌風險,也能減輕治療期間的不適。
-
定期復查,關注身體其他信號 ??
有過乳腺癌既往史的朋友,或已經確診并手術/化療后的患者,更要重視定期隨訪。有任何新癥狀及時告知醫生,比如傷口愈合欠佳、出現異常腫塊或者長期乏力。
最后的話,女性朋友不必過于焦慮乳腺癌的發生。積極生活,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科學飲食與運動是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一旦發現異常,早點專業就醫比任何擔憂都更解決問題。比如上文的患者案例,通過規范治療和日常管理,恢復得相當好,也照常工作生活,這樣的結局其實很常見。
?? 參考文獻:Rock, C.L., et al. (2020).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4), 24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