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血管?。喊Y狀解析與自我識別
01 什么是急性腦血管???
生活中,有人剛剛還在和朋友聊天,突然整個人變得呆滯,說話也斷斷續續,這種變故常讓人措手不及。其實,這背后很可能是急性腦血管病在作祟。這個醫學名詞,說簡單點,就是因為腦里的血管發生堵塞或者破裂,導致大腦出現“缺血”或“出血”的現象,讓腦組織短時間內受損。
急性腦血管病和普通頭痛、暈眩不一樣,是突然發生的緊急狀況,對生命危險很高。醫學上,這類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梗)、腦出血等,需要第一時間識別并處理,分秒必爭。
02 明顯的警示信號有哪些?
有些癥狀來得非常突然,往往一下子就讓身邊的人覺得不對勁。下表列出了最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發作信號(這里只列出突發、持續或加重的表現):
癥狀 | 生活里的表現 | 是否持續/加重 |
---|---|---|
突發單側肢體無力 | 剛剛還能端碗,突然一只手握不住東西 | 持續,明顯影響活動 |
語言障礙 | 說話突然變得含糊、沒法完整吐字 | 持續,說不清話 |
視力問題 | 眼前忽然出現黑影或看東西模糊 | 持續,看東西變兩邊或失明 |
突發劇烈頭痛 | 頭痛得像被重錘一樣,和以往經歷完全不一樣 | 持續或迅速加重 |
03 如何快速識別:FAST原則
有個方法很實用,叫做“FAST”。這個口訣用來幫普通人快速判斷是否為腦血管異常:
項目 | 英文縮寫 | 實際判斷方式 |
---|---|---|
面部 | Face | 微笑時一側嘴角下垂嗎? |
手臂 | Arm | 雙臂平舉,有一側無力或無法抬起來? |
語言 | Speech | 說話不清/吐字怪異? |
時間 | Time | 出現上面癥狀,馬上送醫,不要耽擱 |
04 急性腦血管病常見類型有哪些?
簡單來說,急性腦血管病按成因可以分兩大類:
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因腦內某條血管堵塞,局部大腦“斷糧”。常見于中老年人,高血壓或糖尿病史者風險較高。
2. 腦出血:腦內血管突然破裂,血液直接滲入腦組織,有時一瞬間就讓人暈倒,部分患者會出現劇烈頭痛甚至昏迷。
05 為什么會發生急性腦血管???
很多人會好奇,明明平時挺健康,怎么就突然發病了?其實影響因素不少。下面簡單說下主要的風險原因和機理:
- 高血壓:血管長期被高壓沖擊,管壁容易變硬、變脆,遇到大幅波動容易破裂(腦出血)或形成血栓(腦梗)。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發生腦卒中風險可提升至正常人的4倍以上。
- 糖尿病和高血糖:血糖長期偏高,會損傷血管內壁細胞,增加微小血管堵塞概率,大腦微循環就像“被垃圾淤堵”,出問題速度更快。
- 高膽固醇:長期血脂異常,血管壁容易沉積“脂肪斑塊”,就像給動脈埋下了定時炸彈一樣。
- 吸煙和長期飲酒:煙草中有害物質可損傷腦血管;長期大量飲酒干擾血壓、促使血管硬化,雙重打擊,危險加倍。
- 肥胖與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長期久坐的人,血液循環容易變慢,血液更容易粘稠、凝結,增加腦血管負擔。
- 年齡與遺傳:年齡越大,血管老化風險越高,一些家族病史也會增加易感性,這點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06 急救和治療要點 ?????
如果不幸遇到腦血管急癥,正確急救方式很關鍵。
這一部分只談怎么急救:
- 第一時間呼叫急救:發現疑似腦血管病癥狀,立即撥打120。別浪費時間觀察或拖延。
- 保持患者平靜、側臥位:讓患者安靜平臥,輕微轉側以防止嘔吐誤吸,不隨便喂水或藥,等專業急救人員到達。
- 記錄發病時間:醫生會根據首次異常的準確時間決定最佳治療方案(是否能溶栓等)。
- 就醫選擇:可首選設有卒中中心(或神經內科急診)的三甲醫院,對急性腦血管疾病處置更有經驗。
07 預防:哪些方法最實用?
其實日常護理里,積極的飲食選擇和規律性健康檢查能大大降低患腦血管急癥的概率。預防部分只說“有益”的方法:
食物或方法 | 有益作用 | 怎么做 |
---|---|---|
深色綠葉蔬菜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保護血管彈性 | 每天餐桌上適量搭配 |
低脂乳制品 | 補充鈣質,支持心腦血管 | 建議每周3-5次 |
全谷物 | 改善腸道,調節血糖和膽固醇 | 日常主食中每餐搭配一兩種即可 |
適量堅果 | 提供健康脂肪,支持血管修復 | 每日小把(約15克) |
定期健康檢查 | 早發現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 | 建議40歲后每年一次血壓、血糖、血脂篩查 |
適度運動 | 改善循環,降低血管壓力 | 每周至少快走150分鐘 |
引用文獻(APA 格式)
- Feigin, V. L., Brainin, M., Norrving, B., Gorelick, P. B., Dichgans, M., Wang, W., ... & Owolabi, M. O. (2021). 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 Global Stroke Fact Sheet 2021. Stroke, 52(2), 1196–1210.
- Benjamin, E. J., Muntner, P., Alonso, A., Bittencourt, M. S., Callaway, C. W., Carson, A. P., ... & Virani, S. S. (2019).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9(10), e56–e528.
- Chen, C., Wang, L., Liao, Y., Yang, M., Liu, J., & Duan, G. (2017).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n China: A Nationwide Community-Based Study. Stroke, 48(7), 1738–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