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肝癌的真相:識別、應對與管理
周末聚會時,七十歲的陳阿姨輕描淡寫地提起最近有點吃不下飯,還說有些時候肚子隱隱不舒服。家人覺得只是年齡使然,但我留心發現,這種描述其實也可能暗藏著健康風險。肝癌,就是這樣悄無聲息地混進日常生活。到底什么是肝癌?早期有什么信號?怎樣識別出大問題?今天聊聊關于肝癌,你真正應該關心的事情。
肝癌,說到底,就是肝臟里的細胞發生了異常變化,變成了不受控制的“搗蛋分子”。這些異常細胞不斷擴張,逐步影響肝臟原有的“工作秩序”。健康的肝臟起著代謝、排毒、合成蛋白的重要作用。一旦肝臟細胞惡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這些本該安分的細胞開始胡作非為,不僅讓肝臟自身負擔逐漸加重,還可能威脅到全身健康。
根據 epidemiology 數據,全球每年新發肝癌病例逾80萬,其中亞洲發病尤為突出。(Yang JD, Hainaut P, Gores GJ et al., "A global view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nds,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6(10):589–604.)
-
早期信號(容易被忽視):
有時就是偶爾覺得沒胃口,飯后總是容易膩,或者突然覺得吃東西沒那么香。偶爾上腹部有些“不舒服”,但并沒有明確的疼痛感。這些變化非常輕微,很容易和普通老化或消化問題混淆。
陳阿姨的例子正提醒我們,這種“平時沒啥事兒,偶爾不適”并不能完全放心。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數周且沒有查明原因,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
明顯信號(警示要重視):
食欲明顯下降、持續體重減輕,或者長期感到疲乏無力。有些人會出現右上腹的疼痛,甚至隱約能摸到腹部包塊。這一類癥狀往往比較持續,而且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此時就不能一味等著自愈,應及時去醫院求助。
并不是只有劇烈疼痛才值得關注,對老年人、乙肝攜帶或有肝病家族史的群體尤其要多留心這些小細節。
-
慢性病毒感染(以乙型/丙型肝炎為主)
慢性乙肝或丙肝感染是肝癌最主要誘因。病毒會長期刺激肝臟,導致細胞反復損傷、修復,時間長了,肝細胞容易出現基因突變,增加癌變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有超2億人患有乙型肝炎。乙肝攜帶者若不管理好,得肝癌的概率遠高于普通人群。(McGlynn KA, Petrick JL, El-Serag HB.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atology. 2021 Apr;73(Suppl 1):4-13.)
-
飲酒
長期大量喝酒,肝臟就像被反復“用力敲打”,逐漸出現脂肪肝、肝硬化等,給肝細胞癌變創造了溫床。這里說的風險型飲酒,不僅僅是高度白酒,啤酒過量同樣不安全。
-
肥胖與代謝異常
體重過高,尤其腹型肥胖,會讓肝臟積攢脂肪,導致脂肪性肝炎?!案闻K小工廠”長期超負荷運轉,就容易發生病變。糖尿病、血脂異常同樣會加重風險。
-
家族遺傳和高齡
家里人有肝癌史,自身肝癌風險會提高。年齡越大、肝細胞“老化變慢”,累積的小損傷容易進一步出問題。七十歲以后,尤其要多留心肝臟的種種變化。
-
血液檢測
最常見的是“甲胎蛋白”(AFP)檢查,這是一類肝癌相關的標志物。如果數值異常升高,說明風險較高。除此之外,肝功能、病毒指標、炎癥水平也會被一并評估。
-
影像學檢查
醫生會安排腹部超聲、CT、MRI等影像學檢查,幫助明確肝臟是否有異常病灶。如果懷疑存在癌細胞,還會綜合腫瘤占位的尺寸、位置來判斷。
-
部分特殊情況下的穿刺或活檢
當影像學與血液指標提示不典型時,有時會進行穿刺,取一小部分組織,進一步判斷病灶性質。不過,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大部分肝癌診斷不必靠穿刺即可完成。(Bosch FX, Ribes J, Díaz M, et al., "Primary liver cancer: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trends". Gastroenterology. 2004;127(5 Suppl 1):S5–S16.)
治療肝癌的辦法有很多,關鍵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從醫生那里獲取量身定制的建議。下面簡單講一講常見的幾種方式:
- 手術切除:如果腫瘤體積較小,沒有廣泛轉移,醫生通常建議“切掉病灶”。這個辦法很直接,恰如修補機器,把損壞的零件去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手術,比如有肝功能不良或病灶分布特殊的人。
- 局部消融與介入治療:對于不能做手術、但腫瘤尚未大量擴散的患者,可以用微波、射頻等方法,把“病變點”直接破壞掉。類似“精準爆破”,對健康組織影響較小。介入治療則是通過血管“精準投遞”藥物,專攻局部病灶。
- 肝移植:極少數符合條件的患者,如果肝臟廣泛損傷但又沒有全身轉移,有機會通過換肝獲得新生機。
- 靶向藥物與免疫治療:這是近年來的新希望。靶向藥物像敲開指定門鎖的鑰匙,專門干擾癌細胞的生長信號。免疫藥物則幫助身體識別、攻擊異常細胞。比如75歲女性肝癌患者,接受免疫聯合靶向治療47周期后,狀態平穩、日常生活無明顯不適,這說明新的治療方式已經給不少患者帶來穩定療效和生活質量提升。
-
健康飲食:
新鮮蔬菜(如西藍花、菠菜),富含豐富膳食纖維與抗氧化物,有助于維持肝細胞健康。建議日常飲食里,有意識地多添加綠葉菜,每天至少一把,炒、煮、涼拌都可,長期堅持尤為有益。
-
高蛋白營養補充:
雞蛋、牛奶、豆腐等優質蛋白,利于肝細胞修復和代謝。比如早晨一杯牛奶+一個雞蛋,既能補充能源,又相對易消化,適合老年人攝入。
-
適度運動:
快步走、廣場舞、慢跑,一周保證3到5次,每次30分鐘上下,有助于控制體重、優化代謝,讓肝臟“大工廠”運轉得更順暢。
-
定期體檢:
對乙肝、丙肝攜帶者,建議每半年抽血一次,配合超聲檢查。普通成年人,40歲以后最好2年查一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
-
及時疫苗接種:
新出生寶寶、未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可以通過疫苗接種降低未來患肝癌的風險。
(Chang MH, Chen CJ, Lai MS, et al. "Univers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Taiwan 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ldren". N Engl J Med. 1997 Jun 26;336(26):1855-9.)
肝癌其實離我們的生活沒有那么遙遠。無論年輕還是年長,關注自己的身體信號,結合家庭和生活背景做出明智的健康選擇,是最基礎也是最實用的方法。不用焦慮,也不需要“事事擔心”,平時保持良好飲食、適當鍛煉、積極篩查,肝臟就能長期陪伴每個人。希望今天的內容,能為你和家人帶來一點實際幫助。
- Yang JD, Hainaut P, Gores GJ, et al. (2019). A global view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nds,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6(10), 589–604.
- McGlynn KA, Petrick JL, El-Serag HB. (2021).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atology, 73(Suppl 1), 4-13.
- Bosch FX, Ribes J, Díaz M, et al. (2004). Primary liver cancer: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trends. Gastroenterology, 127(5 Suppl 1), S5–S16.
- Chang MH, Chen CJ, Lai MS, et al. (1997). Univers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Taiwan 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ldren. N Engl J Med, 336(26), 1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