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出血:識別癥狀與應對策略
01|什么是急性腦出血?
有些健康狀況,往往不會提前打招呼。家里長輩昨天還和孩子聊得很開心,今天早晨突然頭暈、暈倒,送醫后被診斷為“急性腦出血”,讓一家人都懵了。
急性腦出血,指的是腦內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滲入大腦組織。它屬于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和腦梗一起,是中風的兩種主要類型。突發性強、發展快、危險大。
在醫學上,這種情況主要由于血管壁突然破裂引起,血液壓迫或破壞腦組織。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70萬急性腦出血新發病例,且病死率較高 (Zhou et al., 2019)。
小貼士 急性腦出血和腦梗塞不同,前者是“出血”,后者是因為血管堵塞。
02|急性腦出血會有哪些癥狀?
癥狀階段 | 表現 | 生活實例 |
---|---|---|
初期(輕微、偶爾) |
| 例:55歲的王先生早上起床時頭有點痛,以為沒休息好,結果一會兒又有陣眩暈,但過了一會又緩解。 |
發展期(持續、嚴重) |
| 例:62歲的張女士午餐后突然頭痛劇烈,接著吐了兩次,丈夫發現她右手拿不起筷子,趕緊叫了急救車。 |
這些警示信號一旦持續或明顯出現,就需要立刻就醫。
03|為什么早認出急性腦出血這么重要?
急性腦出血從癥狀到危重可能只有幾小時,早一步識別、就醫,后果完全不同。如果僅當做一般頭痛或“老毛病頭暈”拖延治療,反而可能錯過最佳的干預時機。研究發現,發病后頭3小時內接受專業治療,可以大幅減少腦損傷區域 (Anderson et al., 2013)。
提醒: 不要用熱毛巾敷頭或自行服止痛藥,這些做法不能阻止腦出血發展,只會耽誤救治時機。
- 突發劇烈頭痛或嘔吐,尤其是中老年人,應立即送醫。
- 出現單側麻木、口齒不清、意識障礙,更要警惕。
04|癥狀背后的科學原理
說起來,急性腦出血的各種癥狀,和大腦的神經“線路”紊亂直接相關。簡單來說,血液流入腦組織后,會破壞神經元、壓迫腦結構,導致信號傳導異常:
- 劇烈頭痛:由于腦組織被血液突然撐大,壓力上升刺激了頭部感受器。
- 嘔吐:顱內高壓刺激了嘔吐中樞。
- 半身無力/嘴歪:當出血累及控制肢體、語言的功能區,這些癥狀就會出現。
- 昏迷:腦干受到壓迫或損傷,調節意識的功能受影響。
大腦不同區域損傷,癥狀表現也不相同。
05|為什么會發生急性腦出血?
- 高血壓: 長期血壓升高,腦血管壓力大,容易破裂。
- 動脈硬化: 血管彈性下降、壁變薄,是高齡人群常見隱患。
- 遺傳易感: 家族中曾有腦出血史,風險略高。
- 不當用藥: 比如長期應用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血管受損后更難止血。
- 過度疲勞、情緒激動: 忽然用力、情緒波動,血壓急升,易誘發。
- 年齡影響: 50歲以上人群風險顯著上升 (Qureshi et al., 2001)。
這些風險,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降低絕大部分急性腦出血的概率的。
06|發生腦出血時,第一步怎么做?
應急步驟 | 建議行為 |
---|---|
呼叫急救車 ?? | 優先選擇120或當地急救電話,不要等自行緩解 |
平躺、保持氣道暢通 | 讓患者側臥(防止嘔吐物吸入)或平躺,松開衣領,保持安靜 |
觀察癥狀 | 有無意識障礙、呼吸停止、有無癲癇等,便于向急救人員準確描述 |
勿口服藥及進食 | 避免誤吸甚至加重病情 |
小提示 發生腦出血時自身或家屬的冷靜處置尤為關鍵,切勿盲目搬動患者。
07|哪些習慣有助于保護大腦?
- 定期監測血壓 每月至少自測一次血壓,建議50歲后每年到醫療機構做全面體檢,發現波動及時調整。
- 均衡膳食,充足蔬果
菠菜 富含鉀、鎂,有助血管健康 建議:焯水拌涼菜、炒食均可 深海魚 含歐米伽-3,減緩動脈硬化 建議:每周兩次,清蒸或燉湯 堅果類 有益于血管彈性和心腦健康 建議:每天一小把,避免過量 - 良好作息,不熬夜 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防止疲勞積累。
- 適當鍛煉 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快走、慢跑或體操,適合自身體力。
- 情緒平和 遇到壓力時,可通過深呼吸、聊天、散步等舒緩情緒。
就醫建議: 如果發現血壓經常高、頭痛反復,或40歲后有“家族腦血管病史”,建議定期到有神經內科的正規醫院體檢。尤其是突然出現前文說過的明顯癥狀,應立即就醫。
說到底,健康生活習慣才是大腦的“防護傘”。
08|寫在最后
急性腦出血像一個不速之客,讓人措手不及。其實,懂得識別早期信號、知道怎樣應對,主動定期檢查、培養良好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健康守護。遇到身體變化別硬撐,發現問題早一點咨詢醫生,這比什么都重要。身邊的親人也請多關心,一句提醒、一次陪同體檢,也許就化解了大麻煩。
參考文獻
- Zhou, M., Wang, H., Zeng, X., Yin, P., Zhu, J., Chen, W., ... & Naghavi, M. (2019).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394(10204), 1145–1158.
- Anderson, C. S., Heeley, E., Huang, Y., Wang, J. G., Stapf, C., Delcourt, C., ... & Bath, P. (2013). Rapid blood-pressure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25), 2355-2365.
- Qureshi, A. I., Tuhrim, S., Broderick, J. P., Batjer, H. H., Hondo, H., & Hanley, D. F. (2001).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19), 1450-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