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主要有兩大類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前者占了大多數,占所有病例的85%左右。
很多患者在早期幾乎沒有癥狀,所以被發現時往往已進入進展期。慢性咳嗽、偶發痰中帶血、呼吸短促這類輕微信號,常常容易被忽略。
隨著醫學進步,傳統的開胸手術逐漸被更溫和的微創技術取代。例如,以前的肺部腫瘤切除通常需較大的切口,現在許多醫院推廣經皮穿刺、腔鏡等方式,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方法 | 創傷 | 恢復天數 | 適用人群 |
---|---|---|---|
開胸手術 | 大 | 約10-15天 | 體質好、早期 |
腔鏡微創 | 中 | 約4-7天 | 大部分患者 |
射頻消融 | 小 | 1-3天 | 術后復發或不適合手術患者 |
一位76歲的女性,因心臟功能不全無法耐受手術,醫生為她選擇了射頻消融,術后第二天順利下床。這類故事越來越普遍。
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一項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熱能,精準殺死異常細胞的新技術。醫生會在影像引導下把一根細針插入腫瘤位置,通過射頻儀器讓針尖加熱到60-100℃,熱量會“局部煮熟”癌細胞,而周圍的正常組織損傷較小。(Simon et al., 2013)
這項技術操作時間通常在1小時內,部分患者做好后當天就能回家。與藥物、放療相比,它不依賴全身系統性治療,對局灶性腫瘤效果更直接。
并非所有肺癌都適合射頻消融。這個療法多用于“不適合手術”的早期病灶、單發轉移或局部復發。簡單來說,小于3厘米的單發結節、邊緣型腫塊較為理想。實際經驗也顯示,對于不能耐受手術的高齡人群,這是一種很好的補充選擇(Dupuy et al., 2021)。
優勢 | 局限或風險 |
---|---|
創傷小、恢復快 | 局部復發率略高于手術 |
不需全身麻醉,老人適用 | 未必適合大腫塊或多發病灶 |
并發癥較少 | 部分患者會出現短暫發熱或局部疼痛 |
有研究顯示,早期小于3厘米的腫瘤經過射頻消融后,2年無進展率可達80%(Hiraki et al., 2020)。不過,對中央型大病灶、氣道附近腫塊,復發幾率仍高。
未來幾年,研究者正在優化射頻消融的精準度,比如結合智能影像導航系統,讓針頭定位更準確。此外,多模態消融技術(如微波、冷凍和電穿孔等)也在同步進展(Nakamura et al., 2022),部分方案正在嘗試聯合免疫治療,提升整體治愈機會。
當前關注點還包括減少術后并發癥、評估長期效果、發現更便攜安全設備。對腫瘤早期診斷、靶向小病灶的手段正不斷創新。新一代消融儀器溫控更精準,術后影像能更早判斷療效。
未來研究方向 | 預期突破點 |
---|---|
人工智能影像輔助 | 提高靶點定位精度 |
聯合免疫治療 | 強化腫瘤清除力 |
多模態消融 | 為復雜腫瘤提供新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