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狹窄:探索介入治療的球囊擴張術快車道
什么是腎動脈狹窄?
說起來,腎臟就像家里的小凈水器,每天幫忙過濾血液。腎臟需要穩定而豐富的血流才干活,但如果輸送血液過來的“管道”——也就是腎動脈——變窄,麻煩就來了。
腎動脈狹窄(Renal Artery Stenosis)其實是一種血管變窄的現象,直接影響腎臟的供血。早期很少有感覺,主要變化往往悄悄發生。有些人會在體檢時發現血壓偏高,尤其是以前血壓一直正常的人,這時就要多想一步了 —— 是不是腎動脈出了問題?
哪些癥狀需要關注?
- 血壓波動異常:本來血壓一直“中規中矩”,但突然間持續升高,還用藥難降。比如,有位56歲的男性朋友,原本每年體檢血壓都正常,這兩年卻需要加大降壓藥劑量,最后查出來是腎動脈狹窄惹的禍。
- 腎功能減退:尿檢或血液化驗顯示腎功能異常,這也有可能跟腎動脈狹窄有關,不過平時并不覺得明顯不舒服。
- 持續難降的高血壓:如果年輕人突然出現嚴重高血壓,也別只想著是“壓力大”,最好主動去查一下腎動脈的情況。
程度 | 具體表現 |
---|---|
輕度 | 偶爾血壓輕微升高,偶發頭暈 |
中度 | 血壓長期偏高,需要增加藥物劑量 |
重度 | 高血壓控制困難,出現腎功能下降,甚至水腫、疲乏 |
腎動脈狹窄怎么發生的?
- 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年紀增長、長期血壓高、血脂異常常常讓血管發生“硬化”。動脈內產生斑塊,血管腔逐漸變窄,是中老年腎動脈狹窄主要原因。研究提到,超過60%的腎動脈狹窄病例與動脈硬化相關。[1]
- 纖維肌性發育異常(Fibromuscular Dysplasia):這多見于年齡較輕的女性,是血管中膜或外膜發育不正常,但跟生活習慣無關。
- 遺傳與環境因素: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吸煙者發生概率更高。
球囊擴張術到底是什么?
球囊擴張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簡稱PTRA)就像給“堵塞管道”做物理疏通。醫生會在血管內插入一個細導管,帶著特制的微小氣囊,準確定位到變窄的部位。
吹起氣囊后,壓力把狹窄部位的管壁撐開,讓血流恢復,腎臟重新獲得足夠“供養”。這項技術常比作“修補管道的快速工具”,避免了大手術,創傷小、恢復快。
什么人適合做球囊擴張術?
- 適合的情況:
- 高血壓長期難以控制,懷疑與腎動脈狹窄有關
- 有明確腎功能下降且與腎動脈病變關系密切
- 單側腎動脈嚴重狹窄,另側腎臟已無法正常工作
- 某些年輕女性確診為纖維肌性發育異常 - 不適合手術的情況:
- 全身狀況不允許(比如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手術風險極高)
- 腎臟功能已極度衰竭,血流恢復意義不大
- 血管解剖結構特殊,難以安全通行導管
球囊擴張術怎么做?
- 術前準備: 醫生詳細評估全身狀況,安排CT血管成像(CTA)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同時常規化驗腎功能、心臟功能等。
- 局部麻醉與消毒: 一般選擇腹股溝微創穿刺,患者基本無需全麻。
消毒后植入導管,病人會有輕微不適,不過基本能耐受。 - 球囊置入與擴張: 醫生在X光引導下將球囊推至狹窄處,充氣足夠時間。
有需要時可聯合支架,特別是彈性回縮較大的血管。 - 撤除器械-止血-a術后觀察: 取出器械后加壓止血,術后需要休息與監測血壓及腎功能波動。
- 術后留院觀察: 通常1-3天。密切觀察局部有無出血、并發癥。
術后要注意些什么?預期效果如何?
- 密切監測血壓:手術后1-2周內有可能血壓急劇下降,也有極少數血壓難以改善,這都需要短期內多次隨訪,調整藥物。
- 定期復查腎功能:最初3-6個月每月一次,后期可逐漸拉長。
- 及時聯系醫生:如果有明顯水腫、小便改變、局部紅腫疼痛等不適,最好第一時間回醫院復診。
- 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日常飲食可以關注富含膳食纖維的雜糧、蔬菜。適當攝入新鮮水果(如蘋果、橙子)、高鉀蔬菜(西蘭花、菠菜)、深色豆類等食物,對保持血管彈性和腎功能有好處。
變化 | 大約出現比例 |
---|---|
血壓明顯下降、藥物減少 | ~60% |
部分改善、需繼續用藥 | ~30% |
效果不明顯或復發 | ~10% |
參考文獻
- Safian, R.D., & Textor, S.C. (2001). Renal-Artery Sten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6), 431-442. https://doi.org/10.1056/NEJM200102083440607
- de Mast, Q., & Beutler, J.J. (2009). The prevalence of 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 in risk group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7(7), 1333-1340. https://doi.org/10.1097/HJH.0b013e32832efdce
- Takase, H., & Dohi, Y. (2016). Fibromuscular dysplasia and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8(2), 10. https://doi.org/10.1007/s11906-016-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