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涂層球囊:介入治療的新希望
01 藥物涂層球囊是什么?
說起來,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藥物涂層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這個詞,可能會有點迷糊。其實,它就是一種專門用于血管介入治療的小工具。簡單點說,就是把藥物涂在一個可以擴張的球囊表面,醫生把這個球囊送入堵塞或狹窄的血管,輕輕一撐,把藥物直接釋放到病變部位,然后再把球囊撤出來。整個過程只需要留下一些藥物在血管壁上,不會像植入支架那樣留下一塊“異物”。
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 球囊本體:能夠膨脹,適應不同血管直徑。
- 藥物涂層:最常用的是紫杉醇(Paclitaxel),有助于防止血管再次變窄。
?? 提示 DCB如今在下肢動脈、部分冠狀動脈和血液透析通路等領域應用較多,因其不留異物、減少長期并發癥而受到醫生和患者的關注。
02 藥物涂層球囊的工作原理與優勢
藥物涂層球囊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醫生將球囊送到血管病變區,球囊迅速充氣擴張,藥物被瞬間釋放并吸收進血管壁。這種局部用藥能有效抑制不正常的細胞增長,降低血管再次狹窄的概率。
跟傳統的金屬支架比起來,DCB有幾個顯著的優點(見下表 ??):
方法 | 是否植入器械 | 再狹窄風險 | 典型副作用 | 后期操作空間 |
---|---|---|---|---|
藥物涂層球囊 | 無 | 低 | 藥物反應為主 | 后續治療靈活 |
金屬支架 | 有 | 中等-高 | 支架相關并發癥 | 局部受限 |
????? 實戰例子:一位52歲的男性,因下肢動脈阻塞導致走路疼痛,改善最明顯的是采用DCB方案后很快恢復日?;顒?,避免了永久放支架的麻煩。這名患者的體驗說明,有些血管病變用DCB確實可以化繁為簡。
03 哪些情況適合用藥物涂層球囊?
DCB并不是所有血管病變的“萬能鑰匙”,但在以下幾類情況,尤其有它的用武之地:
- 下肢動脈狹窄(如股動脈、腘動脈)
走路困難、間歇性跛行的患者,經常用到這種球囊,尤其是動脈鈣化、不規則病變、不適合長期支架者。 -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
植入過支架的心臟病人,支架內又出現新狹窄,DCB可以作為再次治療的選擇。 - 血液透析通路狹窄
常見于需要長期透析的腎臟病患者,通路容易堵塞,每次反復放支架并不理想,DCB可延長通路壽命。
有位68歲的女性患者,做過腎透析,手臂血管經常堵。通過藥物涂層球囊手術后,半年內通路情況一直很穩定,這讓她省了不少復診麻煩。
04 藥物涂層球囊的臨床現狀和新進展
藥物涂層球囊技術起步于2000年代,近些年已經有大量臨床研究支持它的療效。其中,針對下肢動脈、冠狀動脈、以及血液透析通路的再狹窄預防,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Cassese et al., 2021)。
- 歐洲和美國的多項指南已將DCB作為外周動脈治療的常規選項。
- 真實世界數據表明,部分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用DCB后遠期再發率下降超過20%(Tepe et al., 2015)。
- 近期還在探索心臟支架內再狹窄、較細血管及心臟微血管病變領域的應用,新型藥物和涂層也在不斷開發。
新的研究關注點包括:藥物成分改良,提高藥物殘留效果及安全性,適應人群范圍的進一步擴大等。
05 使用藥物涂層球囊時的小心事項
雖然藥物涂層球囊“來無影去無蹤”,但也并非百分百安全。這里有幾點要注意:
- 局部血管損傷:球囊擴張過程中,如果操作過猛或者血管壁較薄,可能會造成輕微出血或血腫。
- 過敏反應:極少數患者對涂層藥物有過敏,目前尚未發現大規模嚴重藥物損害(Katsanos et al., 2018)。
- 藥物相關副作用:個別病例出現局部炎癥反應或暫時的不適,但通常較輕。
- 潛在死亡風險:2018年一項Meta分析曾提出使用含紫杉醇DCB可能和高死亡風險有關。但后續多項隨訪研究未有明確因果關系(FDA, 2019)。監管部門建議臨床使用須權衡利弊,并嚴格隨訪。
- 具體用哪種治療方式,最好與專科醫生充分溝通。
- 術后如有持續疼痛、發熱、局部腫脹,建議及時復診。
06 未來趨勢與展望
目前看,藥物涂層球囊已逐漸成為 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一大發展方向。未來發展重點有:
- 新型藥物與涂層材料:正在研發更多針對不同血管類型和患者需求的藥物和釋放載體,提高療效和安全性。
- 適應癥擴展:研究不斷推進在微血管病變、兒童血管疾病等邊緣領域應用。
- 個性化精準醫療:結合患者基因、疾病譜,發展“量體裁衣”式的球囊治療策略,兼顧療效與副作用。
- 國際合作與規范制定:多中心臨床試驗、標準化治療流程將讓更多患者受益。
總結來看,藥物涂層球囊的出現,讓血管介入手術多了一種高效又靈活的技術選擇。正因如此,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面對這項技術時都越來越有信心。
認識新技術,合理應用,才是真正幫助健康的辦法。
參考文獻
- Cassese, S., Byrne, R. A., & Lansky, A. J. (2021). Drug-coated ballo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nd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18(2), 149-163.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20-00447-1
- Tepe, G., Laird, J., Schneider, P., Brodmann, M., Zeller, T., Scheinert, D., ... & for the IN.PACT SFA Trial Investigators. (2015). Drug-coated balloon versus standar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disease: 12-month results from the IN.PACT SFA randomized trial. Circulation, 131(5), 495–502.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4.011929
- Katsanos, K., Spiliopoulos, S., Kitrou, P., Krokidis, M., & Karnabatidis, D. (2018). Risk of death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paclitaxel-coated balloons and stents in the femoropopliteal artery of the le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7(24), e011245. https://doi.org/10.1161/JAHA.118.011245
- US FDA. (2019). FDA Update: Paclitaxel-Coated Balloons and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 Potential Increased Mortality. FDA Drug Safety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