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的潛在敵人:EGFR基因突變與病理切片檢測全解析
住在隔壁的小王最近總說自己上樓時有點喘,家里人開始關心肺部健康。其實類似的小狀況也許很多人都有過感受,只是大多數時候沒當回事。要說起肺部腫瘤,大家可能會覺得很遙遠,其實肺腺癌在城市和農村都時有發生。今天聊聊肺腺癌背后的基因——EGFR,一起搞懂這個隱形風險以及檢測的方法。
01 什么是肺腺癌?
肺腺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一種類型,是居中國及世界第一位的肺癌類型。吸煙不是唯一誘因,女性和非吸煙者也會被無緣無故盯上。根據2020年公布的統計數據(Sung, H. et al., 2021),每年全球有超過200萬例新發肺癌病例,其中大約一半是肺腺癌。它悄悄進展,早期甚至沒什么特別不適。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肺腺癌是肺部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范圍廣、進展快。家里即便沒人吸煙,也不等于跟肺癌絕緣,這點不少人都容易忽略。
02 哪些信號可能提示肺腺癌?
- 偶爾咳嗽,無明顯原因
- 上樓稍微氣促
- 偶感背部不適
- 持續性咳嗽、帶血
- 呼吸困難加重
- 短時間內體重明顯下降
有位55歲女性朋友,平時身體好但咳嗽斷斷續續持續兩個月,伴輕微呼吸不暢。當她出現體重下降并頻繁胸悶時才去看醫生,檢查發現是早期肺腺癌。這個例子說明,持續性的癥狀變化不能忽略,早發現早行動很重要。
03 EGFR基因突變在肺腺癌中的角色
EGFR是一種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主要負責調控細胞的生長和分裂。簡單來說,正常情況下這個基因像是細胞的“指揮棒”,保證組織有序更新。但一旦EGFR突變,細胞就會不受控制地分裂,就像施工隊伍沒有了紅綠燈指揮,容易盲目擴張,甚至形成腫瘤。
在亞裔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變的比例高達30%-50%(Lynch, T. J. et al., 2004),比歐美人群高得多。這也是為什么國內醫生經常建議確診時做EGFR突變檢測。需要注意,EGFR突變并不等于一定會得癌癥,只是風險高了不少。
人群特征 | EGFR突變率 |
---|---|
東亞女性非吸煙者 | 約50% |
歐美一般人群 | <15% |
別小看這些數字,了解自己的基因類型,有時候能決定治療方式和生存期。
04 病理切片:EGFR突變檢測怎么做?
- 組織采集:多采用穿刺活檢或術中切除腫塊,保存一小塊腫瘤組織。
- 石蠟包埋和切片:將組織標本處理后制成超薄片,便于保存和染色。
- 提取DNA:從切片中“提取”腫瘤細胞遺傳物質。
- 基因檢測:將DNA送往實驗室進行EGFR突變位點檢測。
做過切片檢測的患者可能覺得有些繁瑣,其實整個流程科學而嚴謹。醫生主要根據腫瘤位置和大小選擇不同的采樣方式。比如,有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腫塊較深,醫生采用CT引導下肺穿刺取得組織,然后送檢切片和基因,最終幫助準確用藥。
05 Sanger測序和NGS:到底有啥區別?
檢測方法 | 特點 | 適用場景 |
---|---|---|
Sanger測序 | 檢測單個/少量基因位點,靈敏度低于NGS | 傳統方法,適合明確位點、資源有限時 |
NGS(二代測序) | 高通量、可檢測多種突變,靈敏度高 | 復雜病例、需多基因聯合分析者優選 |
目前大醫院普遍采用NGS技術做全基因檢測,對于基因復雜、家族有多癌癥史或藥物反應特殊的人群很有意義。不過,Sanger測序在一些情況依然有用,比如只需查1-2個常見突變時(Zhang, L. et al., 2016)。
06 EGFR突變對臨床治療意味著什么?
EGFR突變陽性的患者,可以嘗試靶向藥物治療。和傳統化療相比,靶向藥更“對癥下藥”,副作用較小,療效明顯。比如,易瑞沙(Gefitinib)、特羅凱(Erlotinib)等藥物能針對性抑制異常信號,延緩腫瘤生長。
藥物名稱 | 適用突變類型 | 常見副作用 |
---|---|---|
Gefitinib | EGFR常見突變 (Exon 19 缺失/Exon 21 L858R) | 皮疹、腹瀉 |
Osimertinib | T790M突變 | 皮膚干燥、輕度肝酶升高 |
需要注意,每位患者的耐藥性和反應不同,治療過程中要定期復查、及時調整方案。實際案例顯示,一名48歲的男性患者服用第一代靶向藥后短期緩解,但因出現新的基因突變,后續需要更換為第三代藥物。這提醒我們:治療不是“一勞永逸”,持續跟進很關鍵。
07 未來方向:肺腺癌,還能怎么防和治?
- 西蘭花 助力提高身體抗氧化力,炒/蒸皆可,建議每周2-3次;
- 橙子 富含維生素C,對呼吸道黏膜有益,每天1個合適;
- 豆制品 蛋白補充,有研究提示對防癌有一定好處,豆腐、豆漿都行,隔天可以來一餐。
預防方面,保持合理體重、規律運動、重視通風,都是日??梢宰龅降摹τ诩易逵蟹伟┦坊蛘吲龅匠掷m咳嗽等不適的朋友,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篩查,更容易早發現。定期體檢、建立隨訪檔案,可顯著提高生存率。
隨著基因檢測和藥物進步,個性化治療正在成為主流。未來,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新型免疫療法等都有望改善療效。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身體的自我關照始終不能忽視。
參考文獻(APA格式)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Lynch, T. J., Bell, D. W., Sordella, R., Gurubhagavatula, S., Okimoto, R. A., Brannigan, B. W., ... & Haber, D. A. (2004). Activating mutations in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underlying responsiveness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o gefitinib.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21), 2129-2139.
- Zhang, L., Ma, S., & Huang, J. (2016).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lung cancer: how close to routine practice?.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edical Oncology, 8(5), 29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