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知識與心胸外科專業視角
01 為什么肺癌成為關注焦點?
說起來,沒有幾種病像肺癌這樣讓人擔心。最近幾年,無論在體檢、聊天還是新聞中,都總能聽到關于肺癌的信息。根據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肺癌每年導致全球約180萬人死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20)。這么高的數字讓它成了“最致命癌癥”之一。為什么會這樣?一方面,早期肺癌幾乎沒有明顯的不適,很多人在常規體檢中才首次發現結節。但等明顯癥狀出來時,常常已進入晚期。
隨著城市空氣質量變化以及生活節奏加快,肺健康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尤其是長期吸煙的人、高溫塵埃環境下工作的朋友,如果再加上有癌癥家族史,患病的風險會進一步增加。肺癌像個安靜的不速之客,往往悄悄地潛伏好幾年。別覺得它離自己很遠,一些簡單的統計就提醒我們,關注肺部健康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真實有用的事情。
02 肺癌有哪些明顯癥狀?
大家可能都有過偶爾咳嗽、胸悶,這些通常不是啥大問題。不過持續性咳嗽,就是老好不了,或者平時明明沒感冒卻開始胸口疼,這就要小心了。肺癌的典型癥狀包括持續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困難、體重驟減、有時還會反復感染。比如一位65歲的女性患者就是因背部持續疼痛、骨骼轉移才去醫院,結果通過活檢才確診右肺為腺癌,已經伴隨多發轉移——這提醒我們,很多癥狀其實很容易忽略,但背后的風險卻不容小覷。
還有一種情況是反復出現“舊病未愈”的情況,比如頻繁發生肺炎、支氣管炎,也得當心是否有腫瘤在搗亂。如果你發現一直咳嗽、體重突然下降、說話容易喘,或者咳痰帶血絲,建議及早問診,心胸外科醫生會幫你理清真正的原因。
03 為什么會得肺癌?
肺癌怎么就找上門來了?其實,最典型的原因和吸煙分不開。研究發現,吸煙相關的肺癌占所有病例的85%左右(WHO, 2023)。無論是自己吸,還是經常被動吸入二手煙,受影響都很大。此外,長期接觸空氣污染、某些工廠化學品(如石棉、氡氣)、家庭廚房油煙,以及職業暴露等,都會提高肺部受損風險。如果家族中有過類似病史,或者有遺傳易感性,風險也高。年齡增長同樣不可忽視,60歲之后肺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不正常細胞更容易聚集,即所謂的腫瘤。
- 1. 吸煙與二手煙:長期吸煙者患病概率比非吸煙者高20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被動吸煙也不可小看。
- 2. 空氣與職業暴露:比如經常接觸化工、煤礦、金屬加工等相關崗位。
- 3. 環境與生活習慣:持續霧霾、油煙重的環境影響肺細胞,習慣久坐或鍛煉偏少,會影響肺部自我修復。
- 4. 基因背景:有家族史,尤其是一二級親屬曾患肺癌,需要更加留心身體信號。
通過生活習慣和環境分析可以發現,主動吸煙、被動吸入污染,以及基因遺傳三大因素,是目前公認的肺癌主要成因。降低風險需要針對這些因素各自發力,不過在這里,我們只探究機理,不談預防。
04 肺癌怎么查出來?
肺癌的篩查和診斷,有一套成熟的醫學方法。常規體檢時,胸部X光只適合初步排查,但想早期發現微小病變,低劑量CT(LDCT)是目前最敏感的方式之一。對高危人群(如50歲以上煙齡20年以上),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能大幅提升“早發現”的概率(參考: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如果在影像學中看到結節或者異常情況,醫生會推薦做支氣管鏡檢查,直接觀察肺內組織,有必要時會取一小塊做活檢(即切一點組織送檢)。
另外,現在分子病理檢驗(如EGFR基因突變檢測)也成為治療方案選擇參考指標。通過基因檢測可以了解腫瘤的“弱點”,為下一步制定更針對性的方案提供依據。最后,檢查并不可怕,借助醫學手段,發現的越早,對后續管理越有利。
05 肺癌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發現肺癌后,接下來就是怎么治。選擇與分期、腫瘤類型、身體狀況息息相關。早期患者,如果腫瘤還沒擴散,首選就是心胸外科手術,常見有肺葉切除。如果發現時已較晚,或者腫瘤已經轉移,就要聯合其他方式: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一齊上陣。比如剛才那個65歲女性患者,由于已經是肺腺癌晚期,醫生為她制定了包括口服靶向藥、化療、局部放療和鎮痛等多模式治療,幫助她緩解癥狀,也延長了生存時間。
- 1. 手術切除:適合無轉移患者,是目前早期肺癌首選手段。
- 2. 放射治療:用于縮小腫瘤、減輕局部不適,適合既往不能手術的晚期患者。
- 3. 化學治療:對多發轉移的病人尤為關鍵,往往跟手術/放療協同進行。
- 4. 靶向治療:如果腫瘤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比如EGFR等,口服靶向藥物對延緩進展有顯著作用。
- 5. 免疫治療:近年來的新方向,通過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異常細胞,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質量。
針對晚期或廣泛轉移的肺癌,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腫瘤、延長生命,同時提升生活質量。特別要說的是,完整的治療團隊中,心胸外科不僅負責手術,還是多學科討論的重要參與者。換句話說,綜合判斷,量身定制,才是肺癌管理的最佳方案。
06 日常管理與防護建議
實際生活中,如何養護肺健康、降低風險?這里重在正面建議,不再重復風險因素:
- 多吃新鮮果蔬 :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對維護呼吸道黏膜有好處,比如蘋果、橘子、綠葉蔬菜,可以每天變著花樣吃。
- 優質蛋白攝入:堅果、魚、雞蛋、豆制品,有助于增加身體抵抗力,有研究顯示蛋白充足的人肺部組織修復更快(Hecht et al., 2018)。
- 規律鍛煉: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不僅鍛煉心肺功能,還能提升整體健康狀態。每周 3~5 次,每次30分鐘就不錯。
- 良好居住環境:經常開窗通風,使用空氣凈化設備,可以有效減少室內空氣污染。尤其廚房做飯時,記得打開抽油煙機。
- 定期體檢:40歲后建議每2年定期做肺部健康篩查,尤其是吸煙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別等癥狀難忍才就醫。
想維護呼吸道健康,最好的辦法是結合健康飲食和科學鍛煉,保持適量休息和愉快心情。只要日常管理到位,再加上對身體信號保持適當敏感,能夠大幅降低不確定風險。
如果出現持續不適,像長時間咳嗽、胸痛、體重下降等,建議及時前往大型醫院的胸外科或呼吸內科就診,由專業醫生結合影像、病理和分子檢測等手段,做出科學的判斷。
07 生活與治療同行的體會
其實疾病并不可怕,關鍵是看待和應對的方式。那位65歲的女性朋友雖然晚期才確診,但經過心胸外科團隊與多學科合作,結合靶向藥、多模式鎮痛,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這說明,及時識別癥狀,科學檢查,配合合理治療,都能讓肺癌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這也是為什么管理健康需要因人而異。不過,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已經被多項研究證明能提升身體機能,有助于更好地應對治療(Zabora et al., 2001)。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更是日??茖W管理、知行合一的結果。
大部分肺癌的風險因素其實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改善。管理好睡眠、規律鍛煉、注意飲食,讓身體機能處于較好的狀態,就是對抗各種疾病的基礎。如果你覺得哪一點很難做到,不妨從最容易堅持的習慣開始。健康管理,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點點積累。閱讀到這里,希望你對肺癌多了一層了解,也更有信心做好防護。
參考文獻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20).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5), 395-40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10287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June 26). Lung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lung-cancer
- Hecht, S. S., Chen, M., & Yoder, S. (2018). Diet and lung cancer risk.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10(11), 1235–1240.
- Zabora, J., BrintzenhofeSzoc, K., Curbow, B., Hooker, C., Piantadosi, S. (2001).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 Psycho-Oncology, 10(1),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