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腳步:假肢適配與截肢患者的康復之路
01 忽略不得的心理挑戰
如果你身邊有人經歷了截肢,哪怕平時很堅強,也可能突然變得沉默。其實,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不僅是生理上的變化,還會讓內心受到沖擊。很多人在醫院剛動完手術那幾天表現得很平靜,但回家以后,無意間看到鏡子,還是可能陷入低落。
像52歲的張先生,手術后覺得完全變了個人。他甚至不敢和朋友見面,睡覺也總是夢到自己還是原來的樣子。其實,經歷這樣的大起大落是常見的,不必覺得丟臉或者軟弱。
- 焦慮、抑郁、憤怒在截肢后都很常見。
- 適應這個變化需要時間和耐心。
- 可以主動和專業心理師溝通,有時比自己強撐更有用。
02 假肢的科學與藝術:選擇不一樣的“新步伐”
假肢并不是簡單的"一根棍子加個腳"?,F代假肢從碳纖維、硅膠到各種智能感應,每種材料和結構都有它的用途。走路和跑步的假肢,設計思路就完全不一樣。
- 材料多樣:比如碳纖維假肢輕且有彈性,對日常步行特別友好。硅膠套更貼合皮膚,穿戴時也更舒適。
- 類型分明:上肢假肢主要側重抓握功能,下肢假肢重在行走穩定。
- 功能不斷升級:有的假肢甚至加了微處理器,能實時調節步態,運動員用的特制“刀鋒”假肢專為比賽設計。
假肢類別 | 常見材料 | 適合場景 |
---|---|---|
日常步行假肢 | 碳纖維/塑料 | 上下班、散步、外出購物 |
運動型假肢 | 鈦合金/高彈碳纖維 | 慢跑、體育訓練 |
上肢功能假肢 | 硅膠/電子元件 | 簡單抓握、家務操作 |
03 個性化適配:沒有萬能的方案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傷口殘端的長度、皮膚的耐受力,甚至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因此,真正貼合的假肢只能量身定制——從模型采樣、試穿調試,到細節調整,每個環節都需要患者和技術師耐心溝通。
別忽視溝通的重要。有時候一點點的不適都值得及時反饋,這樣假肢師傅才能幫你做出細致的調整,真正做到“用著順手”。
04 康復訓練:真正踏出第一步
有的患者裝上假肢以后,期待馬上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但實際情況 often 不如想象——剛開始往往很費勁,步伐也不會很穩。簡單來講,如果把假肢比作“新工具”,想用順了,還是得反復練習。
- 循序漸進:一開始練站立和平衡,慢慢到邁步,最后在各種場景下行走和運動。
- 專業指導:物理治療師會結合身體情況教正確用力和擺放姿勢。
- 居家練習:在家中可以輔助練簡單動作,比如起坐、平移,哪怕每天十分鐘也有幫助。
05 支持系統的力量
說起來,康復路上離不開親友、小圈子的力量。家人陪著練走路,朋友偶爾帶外出放松,或者加入康復互助群體,這些陪伴都有實際作用。其實,不只是心理支持,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假肢適配、疤痕護理、出行安全,也需要有人幫忙提醒。
- 主動告訴家人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必刻意壓抑。
- 結識同樣經歷的朋友,相互激勵,能分享小妙招。
- 與康復醫療團隊多溝通,遇到難題及時提問。
- 偶爾嘗試團體活動或者志愿者交流,不用獨自扛所有的情緒。
06 成功的案例,以及給我們的啟發
有些人面對截肢后的新生活,走出了自己的路。例如44歲的孫先生,2年前因車禍失去左小腿。最初他無法接受,每天一動不動地坐著。但半年后,他重新開始自學畫畫,把假肢當作了一種“重塑自我”的機會。
這些經歷對醫療專家也有提示:康復和假肢適配,不能只機械安排流程,更要關注患者的興趣、習慣和真實需求。
主要參考文獻
- Rahman, M. H., Auger, E., Jayaraman, C., & De A. (2021).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fter lower-limb amputation.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2(2), 267-284. https://doi.org/10.1016/j.pmr.2020.12.010
- Biddiss, E., & Chau, T. (2007). Upper limb prosthesis use and abandonment: a survey of the last 25 years.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International, 31(3), 236-257. https://doi.org/10.1080/03093640600994581
- Highsmith, M. J., Garrison, S. J., & Kahle, J. T. (2016). Prosthetic interven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limb loss: An update. Current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Reports, 4(2), 138-147. https://doi.org/10.1007/s40141-016-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