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發作護理秘籍:健康生活不再遙遠
01 了解癲癇:發作背后的神秘??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會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或者四肢不自主地抖動,這通常讓身邊的人感到意外和擔憂。癲癇,其實并不是罕見病。據《Lancet Neurology》2021年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000萬人被癲癇困擾(Thurman et al., 2021)。
簡單來說,癲癇是一種腦部神經元反復異常放電引起的慢性疾病。不同于普通的暈厥,癲癇發作的形式可以非常多樣:有時候只是幾秒的發愣,有時候卻是全身抽搐。
癲癇發作的原因也很復雜。比如,兒童期常因先天性腦發育異常,成年人容易因感染、顱腦外傷或腦部腫瘤觸發。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因素,家中有癲癇患者的風險會略高些。
這說明,無論年齡大小,癲癇其實都可能會“敲門”,不過通過了解和應對,大多數人可以擁有正常生活。
簡單來說,癲癇是一種腦部神經元反復異常放電引起的慢性疾病。不同于普通的暈厥,癲癇發作的形式可以非常多樣:有時候只是幾秒的發愣,有時候卻是全身抽搐。
癲癇發作的原因也很復雜。比如,兒童期常因先天性腦發育異常,成年人容易因感染、顱腦外傷或腦部腫瘤觸發。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因素,家中有癲癇患者的風險會略高些。
這說明,無論年齡大小,癲癇其實都可能會“敲門”,不過通過了解和應對,大多數人可以擁有正常生活。
小提示: 癲癇≠精神病。日常生活、交流、學習工作并不會直接影響智力和情感,關鍵是科學管理發作頻率。
02 識別癲癇發作類型:兆頭不容忽視 ????♂?
癲癇發作不一定都是“倒地抽搐”。不同類型,表現大不一樣:
- 短暫愣神(失神發作): 突然停止原有動作,目光呆滯,十幾秒后恢復。例如有位8歲男童,課上常常發呆不回應,老師以為在走神,其實是失神發作。
- 局部抽動(局灶性發作): 出現面部、手指、單側肢體抽動,但意識清楚。有一位23歲的女性患者,洗手時右手頻繁不自主地顫抖,持續幾十秒即恢復正常。
- 全身抽搐(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 先是突然倒地、意識喪失,接著全身用力繃直,然后轉為有節奏的抽搐。一次典型發作可持續1-3分鐘。比如42歲的男性司機突然倒地后四肢抽搐,這是典型的全面性發作。
- 自動癥表現: 有的人會無意識地反復咂嘴、揉衣服,表現為機械重復動作,但發作結束后完全不記得。
發作類型 | 典型表現 | 常見人群 |
---|---|---|
失神發作 | 短暫停止、無回應 | 兒童 |
局灶性發作 | 肢體或面部抽動、意識清楚 | 青少年及成年人 |
全面性發作 | 全身抽搐、意識喪失、摔倒 | 各年齡段 |
自動癥 | 無意識重復動作 | 青少年、成年人 |
Tips: 很多輕微發作容易被忽略,如果遇到短暫失神或異常動作反復出現,建議及時就醫排查。
03 癲癇患者的安全管理策略 ???
癲癇發作時,最怕因為跌倒或窒息造成二次傷害。保護患者,環境管理尤為重要:
- 發作時切勿強行制止抽搐: 不拉扯患者,也不應強行掰開嘴巴以防咬舌,容易造成牙齒損傷??梢栽诨颊哳^側放軟枕或衣物,避免直接碰撞地面。
- 及時移開周圍危險物品: 比如椅子、桌角等堅硬物體,減少硬物磕碰機會。
- 安全側臥位: 發作時讓患者側臥,有助于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降低嘔吐物吸入氣道風險。如果穿戴口罩、圍巾等,要解開以保持呼吸通暢。
- 發作超過5分鐘或反復發作: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尤其是首次發作或出現長時間無反應,早送醫防止意外。
案例:60歲的吳先生家屬反映,癲癇發作時曾試圖強行掰開口腔,結果造成牙齒松動。這提醒大家,保護措施以“安全為主”,而不是“制止抽搐”。
Tips: 家中有癲癇患者可以適當鋪設防滑地墊,浴室、廚房等環境一定要防止摔倒。
04 藥物治療:如何更好地管理藥物使用 ??
長期規律服藥,依然是避免癲癇反復的重要保障。
- 定時定量: 抗癲癇藥(如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等)要按照醫囑每天固定時間服用,漏服或擅自停藥都容易導致發作增多。
- 準確記錄: 建議家屬為患者準備小藥盒,記錄每天用藥情況。如果出現惡心、皮疹、嗜睡等不適,要及時反饋給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 避免誤區: 有些患者覺得一段時間未發作就停止用藥,其實藥物須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停,不能隨意停藥。
- 藥物相互作用: 癲癇藥物可能受其他藥物影響,有感冒、發熱等情況需知會主診醫生,避免用藥沖突。
常用藥物 | 可能副作用 | 處置建議 |
---|---|---|
苯妥英鈉 | 牙齦肥大、皮疹 | 按時復診,報告不適癥狀 |
丙戊酸鈉 | 腹瀉、記憶力下降 | 必要時咨詢醫生調整劑量 |
左乙拉西坦 | 情緒波動、嗜睡 | 家屬輔助觀察,匯報變化 |
小訣竅: 固定時間+日歷提醒工具效果更好,適合健忘或生活節奏快的人群。
05 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
癲癇患者易遭受誤解,有些人因為病情焦慮、排斥社交。這其實挺常見,但完全可以通過適合的方法調整:
- 規律作息、睡眠充足: 作息紊亂、熬夜容易引發神經元異常放電。晚上11點前睡覺,更能減輕發作風險。
- 適當運動: 散步、慢跑、瑜伽等溫和鍛煉有助于提升情緒。不過避免劇烈運動、游泳或高空活動,以免突發時受傷。
- 心理支持: 家人的理解、朋友的包容特別重要。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或參加相關互助群,有助于緩解焦慮和孤獨。
- 豐富興趣愛好: 畫畫、聽音樂、養花等不會導致情緒過度波動的愛好,有助于生活樂趣提升。
生活習慣 | 起到的積極作用 | 建議做法 |
---|---|---|
早睡早起 | 減少大腦疲勞,降低誘發 | 保證每晚7-8小時睡眠 |
適度鍛煉 | 舒緩壓力,增強體質 | 每天30分鐘輕運動 |
心理疏導 | 應對孤獨和情緒波動 | 朋友家人陪伴、必要時訓練心理韌性 |
實用建議: 如果患者出現持續心情低落、喪失興趣,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06 與醫護人員的有效溝通:共同呵護健康 ?????
很多人覺得,定期復診沒什么必要。但實際上,持續和醫護團隊溝通,會讓癲癇管理事半功倍。
- 如實反饋發作情況: 記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觸發誘因(如熬夜、驚嚇),便于醫生判斷療效。
- 提出疑問不羞怯: 對于藥物副作用、生活方式調整有疑問,勇敢問清楚,避免憑經驗自行更改方案。
- 復診攜帶用藥記錄: 帶上近1-2個月的用藥和發作記錄,醫生可以據此及時優化治療。
實際案例: 44歲的張女士記錄詳細的發作筆記,據此調整發藥時間,三個月里發作大幅減少。這說明和醫護互動越緊密,生活質量通常越好。
建議: 有條件可以帶家屬一同就診,陪同溝通,減少遺漏信息。
07 飲食與日常保健推薦:細水長流的健康智慧??
飲食對癲癇的長期控制和生活質量提升有不少幫助,合理搭配更好: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全谷雜糧 | 穩定血糖,提供持久能量 | 主食建議用糙米、小米、燕麥等替換部分精白米面 |
深色綠葉蔬菜 | 富含鎂和維生素B群,保護神經元 | 每天至少吃兩種深綠色蔬菜,如菠菜、油麥菜 |
堅果及種子 | 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穩定情緒 | 每天一小把核桃、亞麻籽等 |
瘦肉蛋白 | 修復組織、平衡激素 | 雞胸肉、魚肉、蛋類適量搭配 |
補充: 癲癇患者如果嘗試生酮飲食(高脂肪、低碳水模式),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操作,勿自行模仿網絡食譜。
08 小結與行動建議
癲癇雖然復雜,但沒那么“遙遠”也不可怕。只要早識別、合理防護、規律用藥、保持正面心態和科學溝通,大多數患者都能像常人一樣學習、工作、生活。身邊人多一些理解,也能讓癲癇管理變得不那么孤單。
參考文獻
- Thurman, D. J., Logroscino, G., Beghi, E. (2021). The burden of epilepsy: the truth and the lies. Lancet Neurology, 20(5), 387–388.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1)00112-2
- Beghi, E. (2020). The Epidemiology of Epilepsy. Neuroepidemiology, 54(2), 185–191. https://doi.org/10.1159/000503831
- French, J. A., & Gazzola, D. M. (2011). New 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s: pharmacology, clinical use, and therapeutic monitoring.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33(6), 624-639. https://doi.org/10.1097/FTD.0b013e31823e03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