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不止步:創傷出血的科學與藝術
01 創傷出血是怎么發生的?
日常生活中一個小磕碰可能只是皮下一點青紫,可是劃傷手指、切個菜割破手,有時鮮血卻會順著指縫往下淌。這時止血的第一反應——多半是趕緊按住傷口。實際在臨床上,創傷性的出血遠比日常小傷復雜得多,從外力刺破小靜脈到車禍導致大血管斷裂,出血部位、受傷深度以及個體差異都會使局面千差萬別。
出血最直接的影響,其實是讓血液流失。如果量少,通常沒太大麻煩。但如果是持續、大量出血,身體的“供血網絡”就像突然漏水的水管,不僅影響局部組織供氧,嚴重時還會帶來休克甚至器官功能障礙。尤其大面積創傷,短時間內失血幾百毫升甚至上升至一兩升,危險程度幾乎沒有喘息空間。
現實生活中,哪怕是意外跌倒造成的頭皮出血,也有可能因短時間內無法及時止血導致暈厥。
02 止血的方法都有哪些?
面對傷口流血,不同的止血方法各有優缺點。實際選擇時,需要根據傷口類型和環境靈活應對:
止血方法 | 操作說明 | 適用情境 | 局限性 |
---|---|---|---|
直接加壓 | 用干凈紗布、手或衣物按壓傷口 | 多數小創傷及流血不多的情況 | 對較深傷口或出血點深在組織時效果有限 |
繃帶包扎 | 使用繃帶壓迫性包扎,配合消毒 | 活動部位,便于固定 | 包扎過緊可引發肢體血液循環障礙 |
止血帶 | 在肢體近心端綁扎,暫時阻斷血流 | 嚴重肢體出血,多見于野外/交通事故 | 使用超過2小時可致組織壞死,需標注時間及時送醫 |
局部止血藥 | 局部噴灑止血粉、敷特殊止血貼 | 小面積滲血、表淺傷口 | 對大出血或深部出血效果有限 |
有一次,一位38歲男性切割作業時割傷手指,家人直接按壓并用紗布包扎,出血很快止住了。這也說明,恰當方法往往能大大減少風險。
03 哪些情況讓止血變得困難?
- 病理性出血傾向:有些人本身血小板減少,或存在血友病等凝血障礙,普通傷口也可能出現持續出血。研究顯示,先天性血友病患兒因缺乏特定凝血因子,輕微外傷就可能引發大出血(Srivastava et al., 2020)。
- 抗凝藥影響: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會干擾正常的血液凝固機制,讓本來易于自愈的小傷口流血不止(Douketis et al., 2021)。
- 高血壓病人:血壓偏高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增加,即使是小傷,也可能出現反復滲血,影響恢復。
- 老年人皮膚脆弱:有位72歲女性在家拂塵時不慎摩擦手背,皮膚破損后流血超過10分鐘。一方面皮膚變薄,另一方面毛細血管脆弱,止血變得更慢。
這些機制告訴我們,有風險因素時,每一次小創傷都需要格外當心,必要時盡快尋求醫療幫助。
04 臨床止血技術怎么練?
沒有哪個醫生天生就會止血,大多是通過硬扎的訓練和大量實踐。臨床培訓主要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 模擬訓練:通過硅膠假肢、人工合血液進行“實景”操作演練,包括假人模型大出血現場處理。
- 步驟標準化:掌握壓迫止血、包扎、止血帶使用等一整套規范操作,形成條件反射。
- 理論與技巧融合:培訓中要理解止血原理,比如為什么某種方式可以更快形成血璧,怎么判斷止血是否有效。
定期考核、復盤實戰案例、教學錄像等都是提高醫護人員應急能力的重要方式。現實操作中,實際遇到的突發狀況會千變萬化,這也要求專業人員不斷反復練習。
05 家用止血:哪些做法靠譜?
- 家用止血貼:貼前清潔傷口,不要貼在流血未止住的抓傷或深部出血口。推薦用于手指、腳趾等小面積創口。
- 彈性繃帶:傷口干凈后,輕輕纏繞并加壓。包扎時兩指能插入為準,太緊容易影響血流。對關節區運動部位尤其有用。
- 應急面巾紙:無專用材料時,用面巾紙按壓簡單止血,但要及時更換為專業敷料,避免紙屑殘留。
家庭止血并不能替代專業處理。如果遇到傷口長時間出血、滲血不止,或出血量明顯增多時,應盡快就醫。不要自行延誤治療。
06 近年來止血新技術有哪些突破?
- 生物止血劑:最新研發的殼聚糖(chitosan)止血粉,能夠迅速與血液接觸形成凝膠屏障,大幅度縮短止血時間,尤其適合野外和戰場環境(Rosenblum et al., 2022)。
- 可吸收止血材料:如明膠海綿、氧化纖維素等,能幫助組織止血后被體內安全吸收,不會產生異物殘留。
- 便攜自動止血設備:便于攜帶的自動加壓設備已問世,對單人處理肢體大出血格外有用,減少人為誤操作的風險。
隨著技術進步,創傷急救現場處理手段將變得更多元、更高效,但基本功依然最為重要。
07 止血領域未來會往哪里走?
- 智能化止血系統:未來有望通過傳感器自動判斷出血量,并調節止血強度,實現個性化止血。
- 可穿戴創傷急救設備:正在研發的新型穿戴式急救裝置,可以在受傷后自動定位并進行壓迫止血。
- 定制生物止血藥物:基因層面的藥物研發嘗試實現一對一定制,針對凝血障礙等特殊人群提供更為精準的解決方案。
雖然技術日新月異,但從家庭急救到臨床處理,了解基礎常識和正確操作流程依然重要。
參考文獻
- Douketis, J. D., Spyropoulos, A. C., Murad, M. H., et al. (2021).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hest, 160(6), e323-e349.
- Rosenblum, S., Musson, D., & Pivetta, A. (2022). Chitosan-based hemostatic ag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92(3), 540-548.
- Srivastava, A., Santagostino, E., Dougall, A., et al. (2020). WF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mophilia, 3rd edition. Haemophilia, 26(S6),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