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逼人,警惕中暑的“隱秘攻擊”!
01 什么是中暑?
每逢夏天,總會有人在室外活動后覺得頭暈乏力,卻沒當回事。其實,高溫天里,哪怕沒在太陽下暴曬太久,中暑也可能“悄悄潛伏”,輕則讓人覺得像悶在蒸籠,重則可能威脅生命。簡單來講,中暑就是體溫調節功能沒法應對外界熱量,導致體溫升高,身體多個系統受到影響。
生理過程 | 影響 |
---|---|
出汗散熱失靈 | 熱量堆積,體溫飆升 |
水鹽流失 | 心跳加速,頭痛、乏力 |
如果身體的“恒溫空調”系統罷工,體溫一旦超過正常范圍(通常指核心體溫高于40℃),某些器官像CPU過熱一樣變得異常敏感。最早的信號,并不會太明顯,往往容易讓人忽略。
02 中暑的癥狀有哪些?
階段 | 常見表現 | 舉例 |
---|---|---|
早期(輕微) | 短暫頭暈、偶爾惡心,皮膚出汗增多,注意力下降 | 有位29歲的快遞員小李,送貨途中突然感到一陣眩暈,停一會兒恢復后繼續工作。 |
加重(持續) | 持續頭痛、嘔吐、肌肉抽搐、體溫明顯升高 | 一名68歲的老太,下午外出購物后長時間頭痛,還出現了嘔吐,家人趕緊帶去醫院。 |
危重(嚴重) | 意識模糊、昏迷、皮膚干熱、抽搐 | 曾有17歲男生參加運動會后突然昏倒,急救人員發現他體溫直線上升,需要送ICU。 |
03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 兒童——他們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完全發育,適應溫差能力弱,像5歲的樂樂,夏天玩滑梯出汗后常會有點蔫。
- 老年人——自身體溫調節減弱,汗腺功能退化,內臟對熱的反應遲緩,像73歲的王阿姨,家里空調壞了后經常會覺得胸悶。
-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有基礎病的身體本身抵抗力低,熱應激時較難迅速“降溫”。
- 重體力勞動者或運動員——長時間戶外或者悶熱環境里消耗大,水分和電解質容易迅速流失。
研究顯示,70%以上嚴重中暑患者屬于上述高危群體[1]。環境溫度越高,高危人群中暑的風險就越大。
04 中暑的科學根源分析
為什么高溫會導致中暑?其實,人體要維持恒定體溫,主要靠出汗散熱和血管擴張。當氣溫接近甚至超過體溫時,汗液蒸發效果大打折扣,加上濕度高時汗很難蒸發,身體的“降溫系統”壓力劇增。此時,水和鹽分大量丟失,腦部供血減少,血壓隨之下降。
- 當出汗散熱不夠,核心體溫持續升高,可能出現神經、心臟等系統功能障礙,嚴重時威脅生命。
- 研究發現,連續高溫天氣下,中暑相關的急救入院率顯著上升。美國2012年一項數據統計,在極端熱浪期間,中暑住院率增加了2倍[2]。
- 值得關注,某些藥物(比如抗精神病藥、部分降壓藥)以及酒精,也會影響體溫調節,增加中暑風險。
05 應對中暑,怎么急救?
一旦身邊有人出現明顯中暑癥狀,及時應對非常重要。抓住黃金時間,有時候就能避免更嚴重的后果。
- 快速轉移到陰涼或空調房,減少熱源。
- 去除多余衣服,幫身體降溫。
- 物理降溫,如用冷毛巾擦拭、扇風、冷水噴霧。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小口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液體。
- 意識不清或頻繁嘔吐時,避免直接口服,防止嗆咳。
- 如癥狀重,盡快送醫,途中注意讓患者保持平躺,頭部側向一邊以防窒息。
狀況 | 急救首選 |
---|---|
意識清醒 | 補液、轉移、散熱、觀察 |
意識模糊 | 物理降溫、平躺側臥、緊急送醫 |
06 怎么預防中暑更安全?
- 綠豆湯 ? + 有助于補水降溫 + 天氣熱時可適量飲用,特別適合戶外歸來后
- 西瓜 ?? + 提供多種維生素和水分 + 午后當零食吃一小塊,有利于身體補水
- 淡鹽水 + 補充丟失的鹽分和水分 + 高溫作業或出汗較多時可以選擇
- 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 選擇上午或傍晚氣溫相對較低時活動
- 佩戴寬邊帽或帶傘 + 阻擋陽光直射
- 穿透氣衣物 + 選擇純棉或淺色衣物有助散熱
- 保持充足睡眠 + 增強免疫力,提高耐熱力
- 定期關注天氣預報 + 靈活調整作息和出行
07 小結和行動建議
天氣炎熱時,中暑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隱蔽”,尤其是對于老人、小孩或長期高溫作業的人。出現輕微頭暈時,最好先停下、補水、休息,并觀察是否進一步加重。有老人或小孩在身邊,環境要通風,每天補水別嫌麻煩。
炎夏不必宅在空調房不出門,關鍵在于懂得自我保護,掌握簡單的識別和處理方法。如果已經出現持續不適、不易緩解,尋求專業幫助永遠不是丟人的事。每年的高溫天其實都是一次對我們自身健康管理的“小測試”,只要肯用心,就能躲開大多數“隱秘攻擊”。
參考文獻
- Leon, L. R., & Helwig, B. G. (2010).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6), 1980-1988.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301.2010
- Ye, X., Wolff, R., Yu, W., Vaneckova, P., Pan, X., & Tong, S. (2012).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bidity: 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0(1), 19–28. https://doi.org/10.1289/ehp.1003198
- Glazer, J. L. (2005). Management of heatstroke and heat exhaus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1(11), 2133-2140. https://www.aafp.org/pubs/afp/issues/2005/0601/p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