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介入治療到術后康復:你的健康需要這些護理知識
01 介入治療有哪些優勢?
說起介入治療,許多人可能覺得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就是通過細小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醫生可能只需要在皮膚上打個小孔,就能完成過去需要大手術的處理。和過去動輒幾小時的大手術相比,介入治療給患者節省了恢復時間。一個常見的例子:一位65歲的女士(肝腫瘤患者),在介入手術后第二天就下床走動了,臉上的倦容也慢慢消退。
這種微創方式,出血少、恢復快,手術風險也低很多。研究指出,微創介入顯著減少了術中并發癥和住院時間(Gupta et al., 2020)。而對于年紀較大或身體較弱的人來說,無疑更“友好”。
02 術后護理:為什么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很多人覺得“手術做完就萬事大吉”,其實術后護理才是真正決定恢復速度的關鍵。舉個例子,一位54歲的男士接受了心臟支架介入手術,手術很順利。但如果術后偶爾劇烈活動、飲食上不加注意,就容易出現胸悶等小麻煩。這并不是醫生處理得不好,而是恢復期間身體需要特殊照顧。
如果術后護理不細致,比如活動過早、用力咳嗽,表面傷口可能會恢復很快,但體內創口還沒完全愈合,容易埋下隱患。部分調查發現,術后2周內,約12%的患者因忽視護理出現并發癥,需要再次就醫(Ramirez et al., 2018)。
03 觀察術后反應,及早識別小麻煩
術后難免會有些異樣感受,不過哪些屬于正?;謴瓦^程,哪些值得警覺,需要做些區分。比如:偶爾輕微的刺痛、局部皮膚發紅,一般屬于術后自然反應,不一定要緊張。
不過,如果發現持續性出血、傷口周圍腫脹、或局部皮膚溫度較高,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求助信號”。有位70歲的女性因靜脈介入術后3天依然持續滲血,最終確診為血管破裂,好在及時處理后恢復良好。這說明,及早觀察能幫我們把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
癥狀表現 | 出現時間 | 合理應對 |
---|---|---|
輕微刺痛、偶有腫脹 | 術后1-2天 | 多休息,密切觀察 |
持續紅腫、滲血 | 術后3天以上 | 及時聯系醫生 |
局部溫度升高 | 任何時間 | 不要拖延,優先就醫 |
04 傷口護理怎么做,感染風險其實可控
說起來,術后感染其實遠沒有想象中可怕,關鍵是方式得對。保持傷口干燥,避免用手頻繁觸碰,是最基礎的一步。正常換藥時,要配合醫生動作,每次取下的敷料避免反復觸碰。
舉個簡單的小貼士:手術后恢復期間,可以用透氣性好的消毒紗布覆蓋傷口,洗澡最好先做防水處理。按照醫護建議的頻率進行換藥,不要自作主張“提前拆紗布”,這樣能最大程度減少感染幾率(參見Sood et al., 2021)。
05 營養和復原:吃什么,身體恢復得更快?
身體修復少不了合理的營養。蛋白質如雞胸肉、雞蛋、豆腐這些,可以幫助新鮮細胞修復傷口;蔬菜水果里的維生素C、維生素A,也有助于免疫力提升和創口愈合。比如一個32歲的女性術后飲食有規律,很快體力和精神都恢復得不錯。
營養品類 | 常見食物 | 功效與建議 |
---|---|---|
優質蛋白 | 雞蛋、魚、豆腐 | 促進組織修復,每餐適量攝入 |
維生素C | 橙子、西紅柿、辣椒 | 增強免疫力,每天食用新鮮水果蔬菜 |
復合碳水 | 燕麥、雜糧飯 | 保持體力,份量以7分飽為宜 |
06 定期復查:走出恢復的“盲區”
很多患者覺得傷口愈合了,就不用管了。實際上,體表恢復只是第一步。器官、血管內的變化用肉眼看不見,需要靠定期檢測來發現。專家推薦,術后按醫生建議安排B超、血常規等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及時調整恢復節奏(El Abd et al., 2022)。
建議大家將復查日記進手機日歷,即便沒有不適也要按時去醫院。這一步簡單卻有效,讓恢復更加安心。
- ?? 普通介入術后:首次復查一般1周,之后按需要每月/每季度一次。
- ????? 有其他基礎病的患者:請與專科醫生單獨溝通復查方案。
從最前沿的介入治療,到術后細致的護理,很多事看似瑣碎,實際卻關乎健康。總結起來,選擇微創手術只是第一步,科學的護理、營養、復查一個都不能少。身體發出的小信號,只要你用心觀察,就能讓康復這條路更順暢。如果有疑問,主動和醫生溝通,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恢復方式。
參考文獻
- Gupta, S., Wallace, M. J., Cardella, J. F., Kundu, S., Miller, D. L., Rose, S. C., &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2020). 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31(5), 762-770. https://doi.org/10.1016/j.jvir.2019.12.375
- Ramirez, R. M., Moss, A., & Lebwohl, M. (2018).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35(3), 216-222. https://doi.org/10.1055/s-0038-1667121
- Sood, A., Yadava, A., & Choudhary, R. (2021). Postoperative wound car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88, 105957. https://doi.org/10.1016/j.ijsu.2021.105957
- El Abd, O., Zidan, M., & Hussein, M. (2022). Post-interventional imaging follow-up protocols: An overview. Insights into Imaging, 13(1), 152. https://doi.org/10.1186/s13244-022-01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