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類型 | 特點 | 變化趨勢 |
---|---|---|
酸脹/緊繃感 | 偶爾出現,輕微波動 | 持續多日無改善可加重 |
腫脹/疼痛 | 單側腿部更明顯,休息后不消退 | 癥狀呈發展性 |
皮膚色變 | 局部暗紅或青紫,觸感變涼 | 嚴重時色澤越明顯 |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和水管里的淤泥有點類似。簡單來說,以下這些因素容易讓血液在靜脈里形成“血塊”:
如果出現持續腿腫或疑似血栓,醫生通常會推薦以下檢查:
介入取栓說起來有點像“疏通管道”,但只有特定情況下才需要動手術。常規藥物(如抗凝治療)無法消融血塊、血栓大到影響血流,或者出現青紫性肢體腫脹等情況下,醫生才會建議介入治療。
介入取栓的過程,其實醫生會先用超聲、造影等影像找到血栓最集中的地方。之后在局部麻醉(有時是全麻)下,將一根導管從大腿等部位送入,像“吸塵器”一樣把血塊吸出,或注射藥物溶解血塊,有些還會聯合放置支架來防止再堵。
流程步驟 | 核心技術 | 安全保障 |
---|---|---|
影像定位 | 高分辨率超聲/CT引導 | 精準確認血栓位置 |
穿刺置管 | 微創血管通道 | 減少組織損傷 |
負壓吸栓/藥物溶栓 | 專用導管系統 | 實時監控血流動態 |
取出/溶解血塊 | 物理+化學聯合 | 降低手術時間和風險 |
手術風險總體可控。大部分醫院有成熟的流程,醫生通常會根據個體情況嚴格評估,最大限度減少不良事件發生。術后常規觀察和隨訪管理,顯著降低并發癥。
恢復期的管理,很多時候被忽略。其實,做好這些可以幫助減少血栓復發:
手術后生活建議 | 具體舉措 |
---|---|
均衡飲食 | 增加蔬菜與高纖維雜糧,利于腸道通暢和循環 |
日常運動 | 散步、做簡單腿部操,每天30分鐘 |
定期復診 | 半年內至少隨訪3次,根據檢查調整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