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下來的組織很脆弱,容易被空氣和細菌破壞。此時就要用到“固定劑”,最常見的是甲醛。它能迅速把細胞里的蛋白質“鎖”起來,像幫忙拍張定格照片。這樣微觀結構才不會變形、溶解。
固定完了,還要把組織里的水分慢慢“驅趕”出去,這就是“脫水”過程。因為只有脫去了水分,組織才能和包埋材料(如石蠟)更好融合。不過要注意,脫水速度不能太快,否則組織會收縮、皺縮,最后影響觀察。
- 固定不良:切片細胞邊界不清,容易誤診。
- 脫水不充分:染色后圖像模糊,一些病變看不出來。
- 經驗判斷很重要,規范操作是關鍵。
這就說明,即使癥狀輕微,及時規范取樣也很關鍵。
采集下來的組織很脆弱,容易被空氣和細菌破壞。此時就要用到“固定劑”,最常見的是甲醛。它能迅速把細胞里的蛋白質“鎖”起來,像幫忙拍張定格照片。這樣微觀結構才不會變形、溶解。
固定完了,還要把組織里的水分慢慢“驅趕”出去,這就是“脫水”過程。因為只有脫去了水分,組織才能和包埋材料(如石蠟)更好融合。不過要注意,脫水速度不能太快,否則組織會收縮、皺縮,最后影響觀察。
下一步,把脫水干凈的組織嵌到包埋材料里。石蠟是常用材料,能把組織固定成塊,方便后續“切片”。操作時要確保石蠟滲透到每個角落——否則某些部位可能會碎掉。
切片這一步,要用“切片機”把這塊石蠟包裹的組織切得極薄,一般4-6微米(1微米是頭發絲的1/60)。這一步有點像雕刻,既要手穩心細,還要對不同組織的硬度有經驗。臨床上甚至有人把切片師稱作“藝術家”。
以一位60歲女性為例,她因為乳腺出現持續小結節進行切片檢查。醫生正是依靠高質量的組織切片,才判定結節性質,為手術決策提供了依據。
透明的組織片其實看不見太多細節,這時候“染色”就派上用場了。常見的“HE染色”,讓細胞核呈紫藍色,細胞質變成粉紅色。這樣一來,不同結構的區別便一目了然。
染色法 | 用途 | 觀察效果 |
---|---|---|
HE染色 | 常規病理分析 | 基礎結構分明 |
免疫組織化學 | 檢測特殊蛋白及腫瘤標記 | 靶向呈色,分型明確 |
PAS染色 | 識別糖原、真菌等 | 某些疾病專用 |
顯微鏡下,各種顏色如同花園里的拼圖。醫生一點點比對、分析,辨認異常細胞、腫瘤組織。不僅如此,一些特殊染色還能幫助判斷疾病分型,這直接影響后續治療方向。(參考:Dey, P., Basic and Advanced Laboratory Techniques in Histopathology and Cytology, 2018, Springer)
完成染色后,病理醫生會坐在顯微鏡前詳細辨認。其實,這一步關乎患者未來的每一步。醫生會根據切片上看到的細胞形態、排列以及染色情況,判斷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比如有一位28歲的女性,因宮頸篩查偶然發現異常,后經病理切片證實為早期癌前病變。正是切片診斷讓她及時接受了處理,從而避免了嚴重后果。
病理切片結果 | 后續臨床操作 | 健康提醒 |
---|---|---|
良性病變 | 定期復查,無需治療 | 注意定期體檢 |
惡性腫瘤 | 手術、放化療等 | 需綜合團隊會診 |
炎癥/其他 | 藥物或隨診觀察 | 配合醫生指導 |
小結:病理切片不是終點,而是指導整個治療方案的“指揮棒”。只有規范每個細節,結果才能真正可靠。(參考:Rosai, J., 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 11th Edition, Elsevier, 2018)
實際上,不同疾病的切片診斷方案并不完全一樣,這也是為什么遇到疑問一定要交給專業醫生判斷的原因。
平時生活里怎么做,才能在需要時獲得準確的病理切片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