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偽影的迷霧:深入了解磁共振成像中的偽影類型及應對策略
01 什么是磁共振成像(MRI)???
日常去醫院檢查身體時,有些疾病需要特別高分辨率的影像工具輔助。簡單來說,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對人體內部結構進行無創掃描的一種醫學檢查方法。很多時候,醫生希望能看到軟組織細節,比如腦、脊髓、關節、腹部等器官的情況,MRI正適合這些復雜部位的檢查。
和大家熟悉的CT相比,MRI沒有“輻射”困擾,對組織結構的表現也更細膩。這讓它在腫瘤、腦血管病、關節損傷等領域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某種程度上,MRI就像身體里的“高清攝像頭”,醫生通過它能更早發現隱藏的問題。
02 常見磁共振偽影類型一覽 ??
雖然磁共振成像技術已經很先進,但拍出來的圖像偶爾會“走樣”,醫學上把這些“誤差”叫做偽影。它們有時像畫面里突然闖入的“幽靈”,可能會讓診斷變得不那么準確。
偽影類型 | 產生原因 | 常見部位 |
---|---|---|
金屬偽影 | 體內有金屬物(如關節置換、種植牙),磁場受干擾,出現大片黑白扭曲 | 口腔、髖關節、脊柱 |
運動偽影 | 檢查時患者不自覺移動,引起成像模糊、條紋 | 腦部、腹部 |
化學位移偽影 | 脂肪與水組織信號差異,造成邊界錯位 | 肝臟、腎臟、乳腺 |
流動偽影 | 血液或腦脊液活動導致的條紋、暈影 | 大血管、脊髓腔 |
截斷偽影 | 圖像信號采集不足,出現反復的黑白條紋 | 脊柱、關節周圍 |
03 偽影真的有那么嚴重嗎?
其實,大多數偽影只是“干擾項”,但也有可能讓真正病變藏在“霧里”,甚至出現誤診、漏診。例如,32歲的男性腹痛就診,MRI下肝臟區域出現斑點狀暗影。最初醫生以為是肝臟局部壞死,后經分析,才發現是運動偽影導致圖像出現“偽病灶”。
研究數據顯示,偽影導致誤判或重要病變漏診的風險在5%左右(Dietrich et al., 2017)。雖然這一概率不算高,但一旦涉及重要臟器或需早期發現的腫瘤,后果就不容小覷。
04 識別偽影的小技巧 ??
- 看形態:偽影往往有規整或者重復出現的條紋、波紋、扭曲和黑白反轉,與正常組織結構不符。
- 查對稱性:身體兩側結構應該類似,如果某一側有異常影像但不符合身體解剖,通??紤]為偽影。
- 結合病史:如果患者有金屬植入史,出現大片扭曲感影像時,更傾向為金屬偽影,不一定是病變。
- 關注輔助線索:如顯示的異??傇谔囟ǚ较蚧驅用娉霈F,而不是器官本身的問題。
- 尋求多模態對比:有條件時,可以結合超聲、CT或不同序列的MRI來進一步核實。
05 技術如何減少偽影????
偽影類型 | 應對策略 | 說明 |
---|---|---|
金屬偽影 | 選擇適當掃描序列、金屬抑制功能 | 目前新型掃描技術可大大減輕金屬干擾 |
運動偽影 | 縮短掃描時間、加用束縛帶、安撫患者 | 醫護人員會引導病人適當憋氣或靜止協助 |
化學位移偽影 | 合理調整參數(如帶寬)、選合適序列 | 不同組織信號差異通過技術調整改善 |
流動偽影 | 加大流動補償、特殊算法濾波 | 在心臟等部位較常用 |
- 體位固定:掃描前幫病人調整體位,必要時加輔助固定。
- 參數微調:技術員根據疑似偽影類型,調整掃描參數。
- 合理預約:與影像技師溝通體內金屬、特殊病史,幫助提前優化掃描方式。
06 展望:MRI技術的創新升級 ??
隨著人工智能和先進算法的發展,磁共振成像去偽影正變得越來越“智能”。2021年,《Radiology》雜志上一篇綜述提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已經可以幫助區分偽影與真實病灶,大幅提升成像的準確率(Zhou et al., 2021)。
當然,新技術普及需要時間,但隨著創新不斷涌現,MRI檢查整體的“坑”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 Dietrich, O., Reiser, M. F., & Schoenberg, S. O. (2017). Influence of artifacts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RI. European Radiology, 27(1), 304-314. https://doi.org/10.1007/s00330-016-4287-8
- Zhou, Z., Sodickson, D. K., & Kim, S. G.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rtifact reduction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 Radiology, 299(3), 487-499. https://doi.org/10.1148/radiol.2021202561
醫學中的小誤差,有時候會掀起大風波。學會了解和識別MRI偽影,并與專業醫護團隊充分溝通,是日常檢查中不可或缺的保護傘。其實,大部分偽影都能通過技術調整和規范流程有效避免。面對自己的健康,主動一點、多問一句,未雨綢繆總比事后擔心好。如果有任何疑慮,別吝嗇和主診醫生溝通,畢竟健康是自己的,理解清楚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