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盤:了解、護理與應對
01 前置胎盤是什么?
有時候,生活里總會聽到準媽媽查體時被醫生告知“胎盤位置偏低”。其實,前置胎盤指的是胎盤附著在子宮較下方的位置,部分甚至蓋住了宮頸口。一般來說,胎盤應該“安家”在子宮的前壁或后壁,但是一旦“住”得太低,就成了前置胎盤的問題。
根據覆蓋宮頸口的程度,前置胎盤可以分為三類:完全性、部分性和邊緣性。每一種,對孕媽媽和寶寶的影響都不一樣。大體上,這種情況在所有孕婦中大約有0.5%到1.5%的概率出現,雖然不常見,但每個準媽媽都該提高警惕。
簡單來說,前置胎盤并不罕見,但需要特別關注。
02 哪些信號值得注意?
信號 | 說明 | 應對建議 |
---|---|---|
?? 偶發性無痛陰道出血 | 在孕中后期,如果出現一點點、沒有腹痛的出血,往往容易被誤認為“只是累了”。 | 先靜坐觀察,但如果超過半小時未完全止住或量逐漸增多,最好及時就醫。 |
?? 持續反復的出血 | 有的孕婦會經歷多次、反復的無痛性出血,每次量可能不多,但總感覺不放心。 | 這時不要大意,應立即和產科醫生溝通,尋求進一步檢查。 |
?? 伴隨輕微宮縮 | 有些情況下,孕婦可能感覺下腹有微微收緊感,卻不嚴重,容易忽略。 | 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減少體力活動,待產時確保有人陪伴。 |
以案例來說,34歲的林女士在孕28周時第一次經歷了少量、無伴明顯疼痛的陰道出血。她原以為只是“孕早期反應”,結果復查時,醫生及時發現胎盤位置異?!@個例子提醒每位準媽媽,任何異常出血都要留心,就算感覺不嚴重,也盡快做個檢查。
03 為什么會發生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并不是無緣無故“找上門”。其實很多原因可能導致胎盤位置偏低:
- 剖宮產(或其他子宮手術)史
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提到,既往剖宮產手術可使患前置胎盤的概率增加3倍(Jauniaux E, et al., 2019)。 - 多次妊娠和高齡孕婦
生育次數多,或35歲以上再次懷孕,子宮內膜環境變化,胎盤可能“挑了個低位置”生長。 - 曾有流產史或子宮炎癥
子宮受傷或炎癥后的修復,會影響胎盤著床的位置。 - 多胎妊娠
懷雙胞胎以上時,胎盤面積較大,“搶地盤”時容易貼近宮頸口。 - 吸煙與藥物使用
研究顯示,吸煙和某些藥物會影響子宮內膜血流,增加前置胎盤發生概率(Cresswell JA, et al., 2013)。
簡單總結,前置胎盤的風險與子宮環境、孕齡、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這些因素讓我們明白:健康管理要從備孕期做起,而不是發現問題時才關注。
04 如何確診前置胎盤?
一旦有異常出血或懷疑胎盤位置低,產科醫生會做一次超聲檢查——這是判斷前置胎盤最直接的方法。B超可以“看到”胎盤具體位置,分辨覆蓋宮頸口的程度。必要時,還會安排陰道超聲,分辨更細致。在部分特殊場合,醫生可能會輔助以磁共振(MRI)來判定具體位置和厚度,但日常以B超為主。
- 產檢時主動詢問胎盤位置
- 有異常癥狀時,優先預約超聲檢查
- 檢查時帶好既往手術和妊娠史記錄
前置胎盤多數能在24-28周做例行B超時被發現。如果結果顯示“胎盤稍低”,要聽醫生建議,定期隨訪,不必過度擔心。
05 針對前置胎盤,孕期怎么護理最好?
一旦確診為前置胎盤,最重要的是減少不必要的勞累和刺激,同時做到科學監測。下面這些建議非常實用:
- 保證充足的休息,減少重力活和高強度運動
- 觀察胎動,每天固定時間安靜下來看寶寶動了多少次
- 定期產檢,保持和醫生及時溝通,遵醫囑調整管理計劃
- 家屬多參與日常照料,幫助孕婦緩解焦慮
- 洗澡時防滑,避免摔倒帶來的宮縮刺激
- 保持衛生,減少生殖道感染風險
- 孕晚期盡量避免性生活,以降低刺激風險
小趙32歲,確診前置胎盤后在家人的照顧下嚴格執行醫生建議,最終順利度過孕期。這說明身邊親人的細致陪伴很重要,不僅保健康,還讓孕媽媽更有安全感。
06 出現并發癥怎么辦?
前置胎盤并非一味等待分娩即可,某些并發癥值得警覺。最常見的有:
- 出血增多或突發大出血:嚴重時影響孕婦和胎兒安全,需緊急送醫。此時醫生會視情況決定是否提前剖宮產。
- 胎盤早剝(胎盤提前剝離):可能導致胎兒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 產后出血:分娩后,胎盤剝離面大,出血量相對多,需要留院密切觀察。
某次會診中,曾接診一位29歲的孕媽媽,在孕36周時突然出現大量出血,所幸家屬立即送醫及時處理,母子平安。所以日常管理和出血第一時間送醫至關重要。
07 心理支持與家屬溝通:讓每一天更從容
說到孕期心理,很多媽媽會覺得“我是不是不夠健康,才會這樣?”其實,面對前置胎盤感到緊張、焦慮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家人能及時安慰和陪伴,遇到問題可以跟醫生多溝通。保持樂觀有助于整個孕期的順利進行。
- 主動參與產檢和知識交流,協助孕婦分擔家務
- 多鼓勵,多傾聽,及時傳達醫生的專業建議
- 在孕婦出現焦慮時,陪伴與安撫,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向醫生咨詢
其實,前置胎盤的發生并不代表“身體有問題”,只是需要一點額外的照顧和關注而已。積極溝通、共享信息,有問題及時就醫,大多數孕媽媽都能順利迎來寶寶的到來。
參考文獻
- Jauniaux E, Chantraine F, Silver RM, Langhoff-Roos J. (2019). FIGO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 Epidem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46(S1), 12-22.
- Cresswell JA, Ronsmans C, Calvert C, Filippi V. (2013). Prevalence of placenta praevia by world reg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 18(6), 712-724.
- Oyelese Y, Smulian JC. (2006). 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accreta, and vasa previa.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07(4), 92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