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孤單:深入探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01. 它究竟是什么???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名字聽著拗口,實則是一種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的病毒感染,常常悄悄找上中學生和大學生。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都會以為這是個罕見病。其實,它和常見病毒一樣,有機會偷偷“溜”進你的身體,主要通過免疫系統中的異?!皢魏思毎痹龆啾憩F出來。
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征是發燒、咽喉疼痛、全身乏力和淋巴結腫大。早期可能只有一些輕微的不適,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感冒拖長了”。只有當身體里那些負責免疫的“防衛士”——單核細胞數量突然上升時,才真正讓它露出“真面目”。
發病高發年齡 | 10-30歲較多見 |
---|---|
常見人群 | 學生、青少年、年輕成年人 |
主要病因 | EB病毒感染 |
02. 默默傳遞:它是怎么“流行起來”的?
- 唾液是主要“載體”:日常生活中的親密接觸,比如接吻、共用水杯、餐具,是EB病毒常見傳播方式。不少人之所以叫它“接吻病”,就是因為這個。
- 飛沫傳播也不可小看:劇烈咳嗽、打噴嚏,病毒會隨著小飛沫短暫懸浮在空氣,被他人吸入。
- 對象范圍廣:并不局限于情侶之間,室友間分享飲品、家長喂孩子嘗味道,都可能成為病毒路線。
03. 怎么識別感染?哪些信號別忽視
說實話,早期信號往往像“小風小浪”一樣容易被忽略。大多數人起初只有輕微喉嚨不適或低熱,偶爾覺得累,通常以為是熬夜導致。但當癥狀持續且加重時,才逐漸顯現出和普通感冒不同的“警告標記”。
早期癥狀 | 輕微喉嚨發干、稍感疲憊、偶有低熱 |
---|---|
典型癥狀 | 持續高熱、劇烈咽痛、頸部淋巴結腫脹、上呼吸道堵塞感 |
04. 隱形的風險:病毒如何傷害我們?
為什么說這病要“警惕”呢?其實,EB病毒進入身體后主要影響免疫系統,像一位“偽裝者”藏在咽喉和淋巴結內,不斷刺激免疫細胞大量增生。免疫細胞被激活后,雖然能清除病毒,但伴隨而來的炎癥反應卻很難消退,甚至可影響肝、脾等臟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過程在數周內自行好轉,但極少數人可能并發肝炎、脾臟腫大甚至破裂等嚴重情況。
- 研究指出,青年學生感染后,約有10%的人出現肝功能異常(Dunmire, S.K. et al., 2015)
- 極個別脾臟在急性期膨脹明顯,導致運動時意外破裂
- 長期疲勞感可持續數月,影響正常學習生活
05. 面對它,怎么才能更舒適地康復?
老實說,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目前并沒有特效藥。最好的方法是休息足夠,緩解癥狀,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發熱和咽痛可以選擇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無需盲目使用抗生素,因為這個疾病幾乎都是病毒導致,抗生素對病毒沒什么作用。實際上,濫用抗生素反倒可能引起藥疹或耐藥性。
癥狀處理 | 多飲水、增強營養、物理降溫,必要時采用鎮痛/退熱類藥物 |
---|---|
嚴重點需要住院? | 持續高燒不退、吞咽困難或出現肝、脾腫大明顯,應及時入院 |
- ? 抗生素無效,只有合并細菌感染才可能使用
- ? 長期發熱拖延不處理,小心影響肝臟和脾臟
06. 日常防護怎么做?飲食清單給你參考 ??
- 葷素搭配,增強免疫力:例如雞蛋+蔬菜,這樣能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有助于恢復和抵抗病毒。
- 多喝熱湯,緩解喉嚨痛:如雞湯、魚湯,既補充水分又溫熱養人。
- 新鮮水果早晚吃:蘋果、橙子富含維生素,有助于免疫修復,一天2次比較適合。
- 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不只是“說說而已”,實測效果不錯。
- 用公勺公筷:外出聚餐或家庭用餐時,主動區分餐具,降低疾病傳播機會。
食材 | 具體功效 | 建議吃法 |
---|---|---|
燕麥 | 膳食纖維豐富,促進腸道健康 | 早餐一碗燕麥粥 |
鱸魚 | 高蛋白,溫潤滋補 | 每周1-2次清蒸 |
菠菜 | 鐵含量高,含豐富B族維生素 | 隔天涼拌或熱炒 |
橙子 | 維生素C,提升免疫力 | 每日1-2個作為水果餐 |
07. 康復不只身體,還有心理
有些同學得病后,會覺得自己變得特別“脆弱”,既擔心傳染伙伴,又害怕恢復得慢。其實,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帶給人的影響不僅止于嗓子和身體,持續的倦怠感和焦慮有時還會困擾學習和社交。
- ?? 同伴理解很重要:康復期間,可以讓舍友幫忙代課或遞水,不必因為請假而有負擔。
- ?? 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急性期,脾臟擴大時不建議參加劇烈健身,靜養效果更好。
- ?? 情緒調節:疲勞期情緒低落時,通過看電影、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比單獨“悶著”有效。
References
- Dunmire, S.K., Hogquist, K.A., & Balfour, H.H. (2015).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390(Pt 1), 211-240. https://doi.org/10.1007/82_2015_430
- Cohen, J.I. (2017).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7(5), 456-466.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503788
- Odumade, O.A., Hogquist, K.A., & Balfour, H.H. (2011). Progress and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rimary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4(1), 193-209. https://doi.org/10.1128/CMR.00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