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的第一道防線:醫院感染防控措施全解析
01 醫院感染是什么?
其實,每個人到醫院看病時,心里多多少少都會有個擔心:“在醫院會不會帶來其他麻煩?”
醫院感染,說白了,就是指人在就診、住院期間,因為接受治療或護理而感染了新的疾病。這些感染和患者原本的健康問題沒有直接關系,經常是在醫院這個特殊的環境下被“捎帶”上的。
現在,醫療水平雖然進步了,但醫院感染依然沒有徹底消失。根據2023年一項全球調查,平均每100名住院患者中就有6人經歷過醫院感染[1]。這對患者康復和醫院資源都提出了挑戰。
02 醫院感染的類型都有哪些?通過什么方式傳播?
類型 | 場景舉例 | 主要傳播途徑 |
---|---|---|
肺炎 | 長期臥床、插管呼吸的病人 | 空氣、設備污染 |
手術部位感染 | 術后傷口紅腫流膿 | 接觸創面、儀器消毒不足 |
尿路感染 | 長期留置導尿管的老人 | 導尿管管理不規范 |
血流感染 | 經靜脈導管輸入藥物的重癥患者 | 導管污染、醫護手部清潔不合格 |
這個例子說明,脆弱人群普外科手術后更容易遇到醫院感染。
從生活中看,一些器械反復使用、病房空氣流通差,甚至醫護反復穿梭于不同病區,都可能無意間帶來病原微生物。
03 醫院感染的背后有哪些風險因素?
- 1.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醫院里聚集了各種人,部分病人本身攜帶細菌。加上消毒不到位或空氣流通不好,微生物能悄悄藏在角落里等機會“出擊”。
- 2. 侵入性操作:插管、留置導尿、靜脈輸液,都會破壞皮膚或粘膜天然屏障,相當于打開“門窗”讓細菌流動。
- 3. 抵抗力下降人群:絕大部分醫院感染都找上了重癥、年老體弱、合并慢性病等易感人群。免疫系統像是防守松懈的“門神”,抵抗能力下降,病原體更容易趁虛而入。
- 4. 手衛生、清潔管理不到位:醫護人員手部清潔如果不規范,病原體就在指間流轉。2021年WHO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只有58%的醫護人員能正確執行每次手衛生流程[2]。
04 日常防控醫院感染,這些措施最有用
- 手衛生: 經常用流水洗手,或在接觸患者前后用免洗手消毒液,能大幅降低傳播風險。簡單來講,醫院最常見的病菌傳播途徑就是沒洗手。
- 戴口罩、穿隔離服: 特別在重癥病房、手術室等高風險區域,戴好口罩、穿隔離服,有效隔離飛沫和微生物。
- 環境消毒: 每天定時清潔病房表面和設備。對公共馬桶、門把手等高頻接觸區域要重點擦拭。
- 減少不必要的探視: 患者休養期間,非必要的親友探視應盡量減少,讓“外來威脅”降到最低。
這說明,規范消毒、每一步流程都到位,可以大大降低交叉感染可能性。
05 抗生素應怎么用才不出問題?
抗生素是治療醫院感染的“利器”,但同時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比如,有些人一發燒、咳嗽就要求用抗生素,甚至自行買藥,這反而容易“養出”細菌對藥物的“免疫力”,造成耐藥性問題。
研究顯示,中國門診患者中,40%以上抗生素用藥存在不規范現象[3]。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醫院推出合理用藥審核機制,只有在細菌感染明確、需要時才開抗生素。
抗生素常見問題 | 實際建議 |
---|---|
反復用同一種抗生素 | 只能在醫生指導下換藥,自己換藥有風險 |
吃藥后自行停藥 | 必須服足療程,否則易復發或耐藥 |
家中余藥自行處理 | 不建議重復使用舊藥,每次用藥咨詢醫生 |
06 醫院里如何發現并追蹤感染?
醫院感染一旦出現,必須通過有效的監測機制才能迅速處理?,F在大部分二級以上醫院都設有院感監控小組,每天匯總發熱、感染并發癥、特殊細菌等數據。一旦發現同類型病例集中增長,會及時追蹤感染源頭。
年輕的護士李明(28歲)在發熱門診工作,每遇到疑似感染情況,都會填寫專門的院感報告表單,涉及科室會立刻跟進。這個流程加快了應急處置,為患者和醫護都贏得時間。
07 患者和醫護都該怎么做?
醫院感染的防控,不是醫護人員“單打獨斗”,患者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住院期間自覺佩戴口罩、聽從醫生護士指導按時洗手,都很有必要。有些老人覺得麻煩,但只要照做,往往收益最大。
- 簽署《感染防控知情同意書》后,遇到操作環節有疑問可以及時咨詢。
- 家屬探視時,不要隨意進出其他病房,也別坐在病床上聊天。
- 即使只是陪床家屬,日常手部清潔、口罩管理也不可疏忽。
參考文獻
- [1] Allegranzi, B., Bagheri Nejad, S., Combescure, C., et al. (2011).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377(9761), 228-241. (PubMed)
- [2] Mathai, E., Allegranzi, B., Kilpatrick, C., & Pittet, D. (2010).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through improved hand hygiene.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8(2), 100–106. (PubMed)
- [3] Li, T., Hu, R., Wang, Z., & Li, Y. (2021). Antibiotic prescribing patterns in outpatient setting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1, Article number: 321. (B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