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抗爭:乳腺癌治療中的放療與化療副作用解析
01 乳腺癌是什么?
每當身邊有人提到乳腺癌,氣氛常常會變得凝重。其實,乳腺癌在女性中并不少見,用通俗的話說,它是一種乳房里的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結成堆,形成腫塊的疾病。最近十年,很多國家的數據顯示,在所有女性惡性腫瘤中,乳腺癌的發病率長期排名首位[1]。大約每八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可能在一生中遇上乳腺癌的問題。
除了年齡增長,家族里有乳腺癌病史也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另外,肥胖、缺乏運動、長期激素使用等生活方式,也容易推高疾病發生的概率。乳腺癌有時候來得無聲無息,讓人難以防備。
02 放療和化療怎么對抗乳腺癌?
說起來,放療和化療其實就像現代醫學的“雙劍客”?;煟ɑ瘜W治療)主要依靠藥物,通過血液傳遞到全身,攻擊和殺滅異常生長的癌細胞;而放療(放射治療),則是利用高能射線,定位清除腫瘤所在部位的異常組織。
- 化療:常用于腫瘤較大或者有擴散趨勢的時候,也可以在手術前縮小腫瘤,讓后續治療更容易。
- 放療:通常在手術之后,為的是把手術刀邊上難以去除的微小癌細胞一點點清除掉,減少復發風險。
治療方式 | 主要作用 | 推薦情境 |
---|---|---|
化療 | 全身性殺傷異常細胞 | 腫瘤較大或有轉移風險 |
放療 | 局部精準清除殘留細胞 | 術后鞏固或特定早期患者 |
03 放療后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正如陽光既能帶來溫暖,也可能灼傷皮膚,放療在精準打擊癌細胞的同時,也容易影響周圍的正常組織。有時候,這些變化悄無聲息地到來,例如有人只是覺得乳房皮膚有點泛紅或者微微刺痛,有點像曬傷之后的反應。隨著治療次數增長,個別人甚至會感到脫皮、發癢或者有薄痂形成。
有位52歲的女性患者,在接受放療三周后,察覺到照射區域出現了暗紅色斑,有時微微腫脹。她沒有劇烈不適,但穿衣摩擦時會有點敏感。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放療引起的皮膚反應大多限于照射區,多數屬于輕中度,持續一段時間后通常會慢慢緩解。
- 長期輕度反應:偶爾皮膚變干、發色變淺;有些人乳腺體積略有縮小,觸感偏緊。
- 明顯反應:持續性疲勞或胸部深處隱痛,有時伴隨活動時的不適感。
04 化療有哪些連鎖反應?
化療藥物進入身體后,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既能有效殺傷癌細胞,也會擦傷不少健康細胞。惡心、嘔吐和乏力往往在治療初期就開始出現。大多數患者還會遭遇脫發,有的女性在第一次治療后一周左右,頭發表現出明顯脫落,頭皮有點發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免疫力下降。有位38歲的乳腺癌患者,經歷第三次化療時,體溫反復升高,輕微感染導致口腔潰瘍。從中可以看出,化療容易使身體的“自我防線”暫時變薄,感染風險增加。
- 輕度反應:偶爾口苦、胃口變差,部分患者感到情緒低落。
- 重度反應:持續嘔吐、白細胞減少、發熱;部分人會感覺手腳麻木(神經反應)。
05 如何減輕副作用困擾?
面對副作用,實際上有很多辦法能讓身體舒服一些。飲食調理首當其沖。比如說,放療期間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飯菜,有助于緩解腹脹不適;化療期間,適當補充蛋白質和新鮮蔬果,可以幫助身體恢復。遇上惡心時,可以嘗試少食多餐,避免油膩和刺激性強的食物。
心理支持同樣重要。很多患者表示,與親密朋友或專業心理師聊聊,心里的負擔就會輕不少。
→ 飲食小建議
- 香蕉、土豆:補充鉀、緩解疲勞感
- 鱸魚、雞蛋:蛋白質來源,有助修復組織
- 蘋果、奇異果:豐富維生素,幫助胃口恢復
→ 日常管理Tips
- 穿寬松舒適的衣服,減少摩擦感
- 保持皮膚干爽,避免高溫環境
- 適度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 遇到嚴重反應立刻就醫
06 新希望:治療新方向和預防建議
乳腺癌治療并不是一成不變。近年來,靶向藥物與免疫治療的出現,拓寬了選擇空間。這些新療法不像傳統化療那樣“全面開火”,而是鎖定異常細胞特定標記,副作用相對較輕。2020年一項大型臨床研究發現,部分新型藥物能夠延長生存期,并顯著改善生活質量[2]。
說到預防,不妨試試常見的健康飲食搭配。例如,深色綠葉蔬菜有助提升身體抗氧化力,新鮮魚類富含的ω-3脂肪酸也有益于乳腺健康。
建議女性在40歲后,定期做乳腺影像檢查,一般2年一次比較合適,若有家族史則一年一次更保險。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菠菜 | 富含葉酸和抗氧化物 | 每日可適量食用,用來炒蛋或拌涼菜均可 |
三文魚 | 含有豐富的ω-3,幫助減少炎癥 | 每周1-2次清蒸或煎制 |
藍莓 | 高維生素C和抗氧化成分 | 可直接食用或加入早餐麥片 |
參考文獻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DOI:10.3322/caac.21492
- Schmid, P., Cortes, J., Pusztai, L., McArthur, H., Kummel, S., Bergh, J., ... & Emens, L. A. (2020). Pembrolizumab for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9), 810-821. DOI:10.1056/NEJMoa191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