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了解癥狀、致病機制及風險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偶爾的咳嗽往往不會被放在心上。身邊的朋友有時聊起來,也覺得呼吸系統的問題離自己很遠。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邊或許有人在體檢時發現了肺部的小結節,有人則是長期抽煙后總感到胸口憋悶。這些看似普通的小變化,其實都與肺部健康息息相關。關于肺癌,了解得多一些,對生活的影響能少一點。下面我們就一步一步,把肺癌這個話題講清楚,幫你理清風險、學會管理。
01 肺癌的基本面貌
說到肺癌,簡單來說就是肺部出現了異常細胞的無序增生,這些細胞會妨礙正常呼吸,影響身體供氧。肺癌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分為不同類型,最常見的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這種類型占到所有肺癌的80%左右,生長速度相對較慢;而小細胞肺癌(SCLC)比較少見,但進展更快,需要更加積極的處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很多人覺得肺癌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也偶有發生。無論男女,肺部這個類似“氣體交換車站”的器官一旦被異常細胞占據,健康損耗就會逐步顯現。國內外數據也顯示,肺癌依舊是癌癥相關死亡的首位,說明它的風險值得每個人重視 (Sung et al., 2021,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02 出現這些癥狀,需要提高警覺
- ?????? 咳嗽時間久: 持續性的干咳,往往是早期最容易被忽視的信號。不是流感那種短期咳嗽,而是斷斷續續、幾周都不好。
- ?? 咳痰或咳血: 有些人會發現咳出的痰變粘稠,偶爾帶血絲,甚至明確咳血。
- ?? 胸部不適: 持續性胸痛,特別是深呼吸、咳嗽或者大笑時明顯,身體仿佛在“拉警報”。
- ? 呼吸急促: 明顯運動氣喘,甚至坐著時也覺得透不過氣,這就不是普通肺炎那么簡單。
- ?? 乏力和體重變輕: 沒有理由地持續疲勞,飯量正常卻體重下降,也需要提高注意。
舉個例子:65歲男性務農者,慢性咳嗽兩月未愈,近期出現間斷胸痛。就診檢查發現肺部有占位,最后確診為肺腺癌伴有顱內轉移。這個案例提示我們,持續的癥狀真的需要就醫排查,而不是“拖一拖等自愈”。
03 為什么會得肺癌?常見致病機制
肺癌為什么會發生?其實并不是只有吸煙才會得肺癌,風險因素還挺復雜。
- 長期吸煙: 煙草里的許多有害物質會損傷肺部細胞,誘發基因突變,80%以上的肺癌都和吸煙直接相關。二手煙暴露同樣危險。
- 空氣污染: 現代城市環境中,PM2.5、尾氣、工業廢氣對肺部的刺激越來越常見。研究提示,空氣污染導致肺癌風險增加 (Hamra et al., 2014,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職業性暴露: 石棉、氡氣、某些化工品等,部分行業的工人容易接觸到這些危險物。
- 家族遺傳: 肺部腫瘤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里有肺癌患者,個人風險更高。不過,這一項的貢獻相對較小,更多還是跟生活環境和習慣有關。
- 慢性肺部炎癥或疾?。?/strong> 比如慢阻肺、肺結核史,會讓局部環境變差,增加癌變風險。
-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的增加,遺傳修復能力下降,細胞積累的損傷也會變多。
需要提醒的是,風險因素的影響通常是長期積累的,和偶爾短暫接觸無關。在高危因素疊加時,肺部細胞變異的幾率會直線上升,所以每一個因素都不該掉以輕心。
04 檢查怎么做?肺癌診斷“流程圖”
發現異常,接下來到底要做哪些新檢查?其實流程沒那么復雜,但每一步都很重要。一般來說,醫生會按順序考慮下列方法:
- 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可以提示肺部有無陰影,但更清楚的是CT,能看到結節的形態、大小及是否轉移。
- 支氣管鏡檢查: 通過一根細小的“內窺鏡”進到氣道,直接觀察并取樣。
- 組織活檢: 取得可疑組織后,顯微鏡下確定是良性還是惡性,以及癌癥具體類型。有時也需要基因檢測,了解是否有特定突變,可以指導是否適合靶向治療。
- 分期與轉移評估: 包括腦部、骨骼等部位的影像,判斷是否有外擴。
很多人擔心檢查會很痛苦或者有風險。其實絕大多數步驟都是微創或者無創,醫生會根據年齡、整體狀況幫忙選擇出最合適的檢查方式。跟醫護團隊溝通,不要怕問清楚流程,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安心配合。
05 治療方法有哪些?不同階段各有選擇
肺癌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的治療方案也不完全一樣。最重要的是分清階段——早期和晚期選擇差別很大。
- 手術切除: 發現得早(比如腫瘤局限在肺內),手術往往是首選,相當于“根治”的機會。醫生會考慮切除部分肺組織,有時配合術前或術后藥物治療減少復發。
- 放療和化療: 放療是指用高能射線“精準打擊”癌細胞,化療則是全身用藥殺死可能擴散的腫瘤。二者常搭配應用于局部晚期,或者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
-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部分患者的腫瘤有特定突變,比如EGFR、ALK,靶向藥物能精準抑制異常信號,對基因類型合適的人效果特別好。免疫治療是喚醒自身體內“免疫士兵”攻擊癌細胞,用于部分晚期病人。
- 支持與緩解: 晚期階段,控制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同樣重要。醫生還會為緩解疼痛和增強體力做出調整。
?? 治療選擇權在患者自己,每一步都有機會和風險。比如上面提到的65歲男性患者,早期通過化療控制住了腫瘤,在部分緩解一段時間后,出現病情進展,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治療。這個案例說明,肺癌就像是一場和“慢慢變壞細胞”的拉鋸戰,持久、靈活。
06 日常管理:吃什么有益,怎么減少風險?
雖然風險因素不少,但日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才是預防肺癌的主角。其實這方面完全不神秘,關鍵是堅持與細節。
- 新鮮蔬菜水果 + 補充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 + 每天有規律地吃新鮮時令蔬菜和水果,比如菠菜、胡蘿卜、蘋果等,可幫助修復肺部細胞微損傷,減少異常細胞的發生風險。
- 富含歐米伽-3的深海魚 + 減輕炎癥反應 + 適量選擇三文魚、鯖魚等深海魚類,有助于減少慢性炎癥,維護肺泡組織健康。
- 豆類及堅果 + 多種營養元素助力免疫力 + 黑豆、青豆、核桃等,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建議每周適量食用。
- 注意室內空氣流通 + 減少空氣污染蓄積 + 定期開窗通風,避免室內抽煙,清潔空調濾網,盡量用環保材料裝修。
- 定期體檢 + 早篩查早發現 + 40歲以后或家族有肺癌史的人群建議定期做低劑量CT篩查,有利于發現初期病變。
- 合理運動 + 增強肺活量 + 每天堅持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能促進全身代謝,也給肺部“鍛煉空間”。
一旦發現長期咳嗽、胸口不適等癥狀,最好去正規醫院,掛號呼吸科或腫瘤科,由專業醫生引導下一步檢查。如果需要選擇手術或藥物治療,也應充分了解利弊,慎重和家人商量。
參考資料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Lung cancer – key facts. Geneva: WHO.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Hamra, G.B., Guha, N., Cohen, A., Laden, F., Raaschou-Nielsen, O., Samet, J.M., Vineis, P., Forastiere, F., Saldiva, P., Yorifuji, T., & Loomis, D. (2014).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9), 906-911. https://doi.org/10.1289/ehp.140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