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肺栓塞:了解早期癥狀,守護生命健康
有時候,你可能聽說過有人因“栓子”突然住進醫院。其實,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就是血液里的小血塊(血栓)跑到肺動脈,像是堵在交通要道上一樣,讓肺和心臟之間的“運輸”卡住了。這樣一來,氧氣供應就會受到影響,嚴重時會危及生命。不過,生活中如果能早點發現蛛絲馬跡,就有很大機會避開大麻煩。
肺栓塞最直接的危險是阻斷肺部氧交換,會讓心臟的負擔劇增。醫學研究表明,PE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死亡風險可高達30%1。但如果能早期識別并治療,風險大大降低(參考:Goldhaber & Bounameaux, 2012)。
其實,肺栓塞不是遙不可及的罕見病。有的人發生風險遠高于常人,生活中以下三類情況需要格外關注:
- 1. 長期臥床或缺乏活動 ??
比如70歲的王阿姨因為骨折在床上休養,幾周后突然感到胸悶、氣短。長期不動容易讓血液在腿部靜脈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一旦脫落,“闖”進肺動脈就有可能引發肺栓塞。 - 2. 外科手術后恢復期 ??
一位42歲的男性因為膝蓋手術,需要臥床靜養兩周。術后靜脈血流減緩,是高風險期。特別是大型骨科手術(如髖關節置換)后,PE風險會提高幾倍(參考:Kakkar et al., 2010)。 - 3. 身體特殊因素 ??
比如有些人本身體質(如遺傳性血液高凝),或者因服用雌激素類藥物(如避孕藥),會讓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
危險因素 | 實際例子 |
---|---|
長時間乘坐飛機/火車 | 一名28歲女生飛行十余小時后感胸部不適 |
腫瘤/癌癥病人 | 在接受化療的65歲男性突然發生氣短 |
孕期及產婦 | 孕晚期或產后女性因激素變化及血容量增加 |
簡單來說,血栓從下肢或骨盆的靜脈出發,隨血流漂到肺動脈,結果把路“堵上了”。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最常見源頭,占據絕大部分PE病例2。有時,外傷、癌癥、肥胖等,也會影響血液狀態。而手術后的靜脈損傷和活動減少,則讓血栓更易形成。不必糾結細節,但知道“久坐不動”“手術創傷”都可能讓血液變成“小堵車”,有助于自查風險。
有數據顯示,60%以上發生PE的患者,在發病前都可以追溯到某種靜脈血栓形成的誘因(Agnelli & Becattini, 2010)。所以,關注這些生活細節,對預防意義很大。
肺栓塞的早期癥狀常常被忽略,有時候只是一些不太起眼的變化。比如:
- 偶爾覺得呼吸比平時急促,有點累,運動后不容易恢復
- 偶爾胸口出現輕微悶痛,有時像是壓了一塊石頭
- 偶發性咳嗽,甚至帶點血絲
有一位35歲的男士,運動后覺得胸悶、氣短,以為是平時鍛煉少了,結果拖了幾天才去醫院。這個例子提醒我們,肺栓塞在早期有時候就像“小感冒”,但卻可能醞釀著嚴重后果。
一旦進入加重期,肺栓塞的癥狀會變得明顯,要警惕以下表現:
癥狀 | 簡要說明 |
---|---|
持續劇烈胸痛 | 尤其深呼吸或咳嗽時加重 |
持續呼吸困難 | 甚至坐著說話也喘不上氣 |
咳血 | 非感冒或氣管炎原因的咳血 |
暈厥 | 短暫失去意識,有人以為是中暑或血糖低 |
不過,這些癥狀容易與心梗、肺炎等混淆。例如,肺炎常有咳嗽和發熱,心梗多伴有持續胸痛和心悸,肺栓塞多數無發熱,僅有呼吸困難和胸痛組合才需優先考慮PE。
如果你或家人突然出現持續胸痛、劇烈氣短、咳血等癥狀,沒有心臟病或呼吸道感染病史,一定要立即去醫院急診!
- 及時就醫:不要自行服藥或等待癥狀好轉,專業救治爭分奪秒。
- 首選檢查:醫生通常會建議做肺CT增強(CTPA)、D-二聚體血液檢測,這時候如實告知既往病史和近期特殊情況(如手術、長時間臥床)很關鍵。
- 初步處理:確診后,醫院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抗凝、溶栓等針對性治療。
有一位58歲的男性,原本以為是“老毛病犯了”,等妻子堅持帶他去急診才發現是肺栓塞。這告訴我們,一旦可疑,及時就診永遠是最有效的自救辦法。
預防肺栓塞,關鍵在于養成良好生活方式,從日常做起。對所有高風險人群來說,下面幾條建議最實用:
推薦方法 | 簡要說明 |
---|---|
堅持規律運動 | 哪怕是散步、伸展,也能幫助下肢血液循環 |
足夠補水 | 每天保持適量飲水有利于稀釋血液,降低血栓形成風險 |
攝入適量蔬果 | 豐富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可輔助改善血管健康 |
經常起身活動 | 長時間久坐、開車或飛行時,盡量每1小時起身動一動 |
規律體檢 | 特別是有過手術、懷孕或家族高凝傾向的人群 |
40歲以上或者有慢性疾病的人,建議每兩年做一次血液和心肺功能檢查。日常做好小習慣,即使有風險,也能大大降低肺栓塞“找上門”的幾率。
肺栓塞雖危險,但只要了解風險,警惕早期信號并采取行動,就能避開很多健康陷阱。對于高危人群,別忽視生活方式的調整。說起來,健康其實就藏在每天的一點小改變里。
主要參考文獻:
- Goldhaber, S. Z., & Bounameaux, H. (2012).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Lancet, 379(9828), 1835-1846. 查看原文
- Kakkar, A. K., Cohen, A. T., Tapson, V. F., et al. (2010).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nd prophylaxis in the acute hospital care setting (ENDORSE study). The Lancet, 371(9610), 387-394. 查看原文
- Agnelli, G., & Becattini, C. (2010).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3), 266-274.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