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再是終點:關節僵硬、康復鍛煉的科學之旅
01 受傷后,身體里都在發生什么?
很多人骨折后,第一時間想的是“快點好起來”,但其實受傷后的頭幾天,身體更像在“拆舊房、修新屋”。骨折區域會先出現出血和腫脹,這是正常的修復反應。接下來,人體會動員各種細胞來清理損傷,并開始生成新的骨組織。
其實,這個修復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也會帶來活動受限、肌肉力量變弱,周圍的關節活動度也比平時小很多。如果傷部靠近關節,比如胳膊肘、膝蓋,關節僵硬就更容易找上門。
02 關節僵硬怎么產生?有哪些信號?
- 1. 長時間固定:做完石膏或夾板固定后,關節幾乎不動,一開始覺得只是不靈活,時間久了會發現轉不動了。
- 2. 局部炎癥:傷口腫脹時,關節周圍軟組織容易變得緊張,滑膜(關節內的潤滑組織)產生的滑液會變少,甚至有“卡住”的感覺。
- 3. 疼痛阻礙活動:有些人恢復早期一動就疼,便“不敢動”,結果關節“生銹”更快。
早期變化 | 明顯信號 |
---|---|
輕微活動不順、偶爾腫脹 | 持續難以伸直/彎曲、固定后仍難活動 |
03 為什么有的人關節恢復特別慢?
其實,關節僵硬是骨折恢復中最常見的意外“副作用”之一。英國一項數據顯示,約15%因骨折住院的中老年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受限(Rangan et al., 2015)。影響恢復速度的因素,大致有這幾方面:
- 年齡增加:年紀越大,膠原蛋白合成能力越差,關節周圍軟組織彈性下降,恢復更慢。
- 傷后靜養時間長:長期不動,關節周圍會出現纖維化(變硬),像門軸生銹一樣越發困難。
- 合并慢性疾?。?/strong>比如糖尿病、風濕性疾病患者,局部血液循環差,更容易發生僵硬。
- 個人體質差異:遺傳和生活習慣同樣會影響關節彈性和修復能力。
04 康復鍛煉為什么這么關鍵?
澳洲一項研究發現,持續康復鍛煉能提升40-70%的受傷關節活動度(Papalia et al., 2020)。
- 刺激血液循環,幫修復細胞把養分送到傷口區域。
- 防止軟組織變硬,減少“生銹”的幾率。
- 維持并增強肌肉力量,避免肌肉萎縮。
- 逐步恢復日?;顒幽芰Γ热缧凶?、自如抬手等。
換句話說,越早開始適度鍛煉,恢復越快、越完整。不過,急于求成的高強度訓練并不可取,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05 漸進式康復鍛煉怎么做才安全有效?
康復鍛煉講究“從輕到重,從易到難”。這里分享一套常見的步驟(以肘關節為例,其他關節類似)。
階段 | 鍛煉內容 | 頻率 |
---|---|---|
拉伸期 | 被動屈伸(護理人員協助輕柔活動);抬高手腕保持5秒后緩慢放下 | 每日3-5次,每次5-10分鐘 |
主動活動期 | 自己做伸展和彎曲,范圍小、慢慢來;輕微捏力球鍛煉手部力量 | 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 |
力量重建期 | 用彈力帶做抗阻訓練,逐步恢復握力、轉腕力 | 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鐘 |
06 常見誤區,如何安全避開?
- 誤區1:過度依賴靜養。不少傷友擔心“動了更難恢復”,結果關節更僵。
- 誤區2:隨意大力動作。有位35歲的男性,手腕骨折后,怕恢復慢,拆石膏當晚就試圖大幅度用力活動,第二天關節處反而又紅又腫,醫生指出這屬于“用力過猛導致軟組織損傷”。
- 誤區3:自購偏方誤信民間經驗。市場上一些“快速恢復藥膏”“關節保健品”并無科學根據,反而耽誤最佳鍛煉時間。
07 積極心態:找點幫忙比單打獨斗強
其實,骨折康復更多時候是一場持久戰?!翱禳c好起來”的焦慮是很多人的共鳴,但研究顯示,如果和家人、朋友、同伴一起做康復,恢復效果和堅持時間更好(Heilman et al., 2022)。
- 設定小目標:比如“這個星期能多彎一點”。
- 尋求支持:家屬協助鍛煉、朋友鼓勵或專業人士的康復建議,都能讓人堅持下去。
- 偶爾給自己小獎勵:康復不是枯燥旅程,完成訓練后看一集喜歡的劇,也許能幫你動力滿滿。
參考資料:
- Rangan, A., Upadhaya, S., Regan, C., & et al. (2015). The prevalence of shoulder and elbow stiffness following upper limb fractur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10(1), 102.
- Papalia, R, Zampogna, B, Vasta, S, et al. (2020). The role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musculoskeletal trauma.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134(1), 37–49.
- Heilman, K. J., Wilson, R. C., & Miskovic, V. (2022). Social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67(2), 1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