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門靜脈高壓遇上消化道出血:應急處理全攻略
01 門靜脈高壓到底是什么?
小李最近總覺得腹部有些脹,偶爾飯后腹部似乎比別人“鼓”得快,但又說不出哪里特別不舒服。其實,這樣的現象有時跟一種叫門靜脈高壓的情況有關。簡單來說,門靜脈高壓是肝臟附近的一條重要“交通路線”——門靜脈里,血液壓力持續升高,血流就像被堵車一樣,回流受阻,容易帶來不少麻煩。
門靜脈高壓并不算罕見,特別是在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者長期酗酒的人群中,會更容易出現。國際上數據顯示,肝硬化引發門靜脈高壓后,約有30%-40%的人會在病程中出現消化道出血 [Garcia-Tsao et al., 2017]。早期的門靜脈高壓也許沒什么明顯表現,但一旦出現嚴重并發癥,比如消化道出血,那就不能輕視了。
02 消化道出血的信號:這些警告不容忽視
- 1. 輕微信號
- 偶爾輕微黑便,顏色較深(像柏油一樣),大多人不會在乎。
- 短暫頭暈,勞累后容易乏力。
- 胃口下降,飯量減少。
- 2. 明顯警報
- 反復嘔血或大便明顯變黑且帶腥味。
- 持續心悸、出汗甚至暈厥。
- 低血壓、脈搏加快,甚至意識模糊。
癥狀類型 | 表現 |
---|---|
輕微信號 | 偶發黑便、輕度頭暈 |
嚴重警報 | 嘔血、大量黑便、休克 |
03 為什么門靜脈高壓容易引發消化道出血?
說起門靜脈高壓和消化道出血,兩者就像“隱患與事故”——有了壓力大增的門靜脈,胃食管等部位的靜脈血管就會被慢慢拉“漲”成脆弱的曲張靜脈。本來這些血管只是血液小通道,因為壓力太大,被撐成了隨時可能破裂的“氣球”。
一旦破裂,短時間內就能引起大量出血。這種出血來得急,失血快,但在早期并不會有太大征兆,只有在酗酒、劇烈嘔吐或吃硬物時才更容易激發(García-Pagán et al., 2012)。年齡、肝臟功能衰減、遺傳等也會影響風險。此外,門靜脈高壓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原本就可能異常,止血變得更加困難。
04 遇到消化道出血,現場該怎么做?
- 讓患者靜躺平臥,保持安靜。身體微微側向一邊,預防嘔吐物吸入。
- 口服不能強行止血,避免進食飲水,尤其不要自己給藥(比如止血藥),防止嗆咳或加重病情。
- 保持通暢呼吸道,口中有血要及時清理,最好使用繃帶或毛巾輕輕擦拭。
- 盡快呼叫急救120或送至有消化內科、肝病??频拇筢t院,不要指望小診所能徹底處理。
05 醫院里會怎么救治門靜脈高壓導致的出血?
到了醫院,醫生會根據出血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策略。主要的方向包括藥物、內鏡和手術等手段,方案要看具體病情。
治療方式 | 實際做法 | 適用情況 |
---|---|---|
藥物止血 如特利加壓素、奧曲肽 | 通過靜脈注射,減輕門靜脈壓力、收縮血管 | 出血早期和配合其他治療 |
內鏡治療 內鏡下套扎、硬化 | 直接看到出血點,結扎或注射止血劑 | 首選手段,適用絕大多數門靜脈高壓出血 |
手術或介入治療 TIPS手術等 | 通過手術建立分流通道或堵住出血點 | 反復或大出血、內鏡無效時采用 |
定期復查和對基礎肝病的管理同等重要。
06 如何降低門靜脈高壓和出血的風險?
- 膳食平衡:山藥 + 助消化、保護腸胃 + 可與雜糧粥、牛奶搭配。
- 優質蛋白:雞胸肉 + 提高修復力 + 每周2-3次,清淡少油。
- 蔬菜水果:番茄 + 補充維生素、預防貧血 + 生食或熟食皆可,每天100克左右。
- 低脂飲食:燕麥 + 降低膽固醇、支持肝臟健康 + 早餐可沖泡,每天一小碗。
- 健康管理:定期檢查 + 及時發現肝臟問題 + 40歲以后每2年查一次肝功能、B超。
遇到消化道不適或突然出現異常大便顏色,建議先到專業肝病或消化科進一步檢查。
單靠飲食并不能完全避免門靜脈高壓或消化道出血,但好習慣能減輕肝臟負擔、降低風險。如果家中有肝病患者,更要鼓勵他們按時服藥、少熬夜、戒酒。
參考文獻
- Garcia-Tsao G, Abraldes JG, Berzigotti A, Bosch J. (2017).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Variceal Bleeding in Cirrhosis: Risk Strat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16 Practice Guidanc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Hepatology, 65(1), 310-335. https://doi.org/10.1002/hep.28906
- García-Pagán JC, Caca K, Bureau C, et al. (2012). Early use of TIP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variceal bleed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25), 2370-237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9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