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植入物與磁共振檢查:安全性探秘
01 磁共振(MRI)為什么這么重要?
很多人在醫院聽到“做個核磁共振看看吧”,第一反應可能是“是不是很輻射?”其實,磁共振成像(MRI)是一項利用磁場和射頻波成像的技術,它沒有任何電離輻射風險。比起CT或X光,MRI更像是一臺能幫醫生“看到”體內軟組織的小望遠鏡,非常適合檢查腦部、關節、脊柱等區域。
不過,做MRI需要躺在一臺“像大號隧道”的機器里十幾分鐘,所以有些朋友會覺得緊張。整體來說,MRI無創、安全、成像清晰,是現代醫學影像的主力工具之一。(Brown et al., 2014)
02 金屬植入物都有哪些?
- 1. 骨科類: 骨釘、鋼板、人工關節。比如一位58歲的女性在骨折手術后植入鋼板,為骨頭愈合提供“夾板”一樣的支持。
- 2. 心血管類: 心臟起搏器、支架、心臟瓣膜。起搏器像個微型“信號塔”,幫助心臟規律跳動。
- 3. 神經科植入物: 腦深部電極、耳蝸植入體。讓某些聽障人士重新“聽見”世界。
- 4. 牙科用金屬: 假牙、種植體。雖然體積小,有時也需要單獨考慮。
- 5. 其它: 一些女性避孕器屬于金屬材質,有特定標識說明MRI兼容性。
68歲的男性骨折后植入金屬髓內釘。兩年后因為反復膝蓋不適預約MRI,醫生詢問過詳細病史后,選擇了替代影像方案,這減少了麻煩和風險。
03 植入金屬后做MRI,會有哪些影響?
金屬在MRI強磁場下會和成像原理“較勁”。簡單來說,靠近金屬植入物的區域,影像圖像會變得模糊不清,這叫“偽影”。不同金屬材質影響程度也不一樣,鐵磁性金屬受影響最明顯,不銹鋼或鈦合金相對安全。
- ? 成像時間可能會拉長 (需要多次嘗試才能取到有效圖像)
- ?? 局部圖像扭曲,醫生難以準確判斷病變大小位置
金屬類型 | 常見應用 | 對MRI的影響 |
---|---|---|
鐵磁性材料 | 舊式骨釘、部分醫療器械 | 容易產生大范圍偽影 |
鈦合金 | 現代骨科植入物、牙種植體 | 干擾較小 |
不銹鋼 | 部分關節置換、外科器械 | 輕度至中度偽影 |
舉個例子,一位44歲的女性,脊柱手術后體內有鈦棒。她做腰椎MRI時,影像顯示金屬周圍模糊一片。這并不意味著設備或醫生操作失誤,而是物理特性使然。
04 安全風險知多少?
- 移位風險: 磁場會對部分可磁化金屬產生拉力。有報道稱較舊型號的心臟起搏器在MRI磁場下曾經發生移位。
- 發熱風險: 一些金屬會吸收射頻能量,導致局部溫度升高。這種加熱效應對于體內線路(如起搏導線)最為顯著。曾有56歲男性患者因老式起搏器導線加熱,出現不適癥狀,檢查隨即中斷。
- 功能干擾: MRI的磁場可能使植入設備失靈,比如暫時失去心臟起搏器的節律控制。
- 意外損傷: 某些情況金屬移位有造成內部損傷的風險,不過實際臨床中較為罕見,但不可掉以輕心。
醫學研究顯示,金屬植入物引發嚴重并發癥的概率并不高(Schaefer et al., 2013),但安全篩查仍然不能少。
05 檢查前需要怎么準備?
只要體內有金屬植入物,不管大小、時間長短,做MRI之前都必須提前告知醫生。這一步是安全的前提,再熟悉不過也不能省略。醫生會根據金屬種類、植入部位、型號、兼容性標識進行評估。有專門的兼容標識:“MRI Safe”、“MRI Conditional”(有條件安全)和“MR Unsafe”(不適合)。
- 提前咨詢主治醫生,攜帶植入器具體說明書,如有卡片更好。
- 在預約與入場檢查時向技師表明有植入物,無論是大鋼板還是牙科種植體。
- 有急診檢查時,盡量讓家屬協助回憶既往手術歷史。
植入物類型 | MRI兼容標識 | 建議操作 |
---|---|---|
心臟起搏器(老型號) | MR Unsafe | 推薦選擇其他影像方式(如CT、超聲等) |
骨科鈦合金器械 | MRI Safe | 可以安全MRI檢查,常規操作 |
特殊合金內耳植入體 | Conditional | 需評估兼容性,遵醫囑調整MRI設置 |
06 MRI和金屬植入技術,還有哪些新發展?
近年來,醫學工程領域不斷創新。新的金屬植入材料追求與生物體更好相容、降低磁場影響。例如鈦合金和某些鈷鉻合金在多次研究中顯示更優的MRI適應性(Shellock et al., 2019),偽影更小、安全性更高。
- 低磁性植入材料研發,讓植入者能更自如地接受MRI檢查。
- MRI序列和軟件的“減影/消偽影”技術,提升金屬周邊結構成像分辨率。
- 更多“適合MRI”的植入設備出廠自帶標識,方便醫院風險分級。
將來,或許MRI和金屬植入物的“矛盾”會越來越少,患者和醫生的選擇也會更多樣。健康管理也有望更主動、更精準。
參考文獻
- Brown, M. A., Semelka, R. C. (2014). MRI: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Wiley-Blackwell.
- Schaefer, D. J., Shellock, F. G., & Kanal, E. (2013). Radiofrequency-induced heating in MR procedures: Standardization, testing, and safety guidance. Radiology, 268(3), 719-728.
- Shellock, F. G., & Crues, J. V. (2019). MR procedures: Biologic effects, safety, and patient care. Radiology, 293(3), 6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