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肚子疼到手術刀:揭開急性闌尾炎癥狀的神秘面紗
01. 生活中那些被忽視的“肚子痛”
晚飯后,你正準備追劇,卻突然感到肚子有點不舒服。類似的情形,很多人都遇到過。一位高中生剛放學,輕微的腹部刺痛以為只是吃飯太急,可到了深夜,疼痛沒有消失反而加重?,F實里,闌尾炎的故事經常就從這樣不以為意的小狀況開始。它不像發燒那樣明顯,卻足以讓你提不起精神。這類肚子痛的“偽裝”,其實在醫學上有它的解釋。
02. 急性闌尾炎的基礎知識
知識點 | 簡明說明 |
---|---|
闌尾在哪里? | 在右下腹,一根小管子,長度通常不到10厘米。 |
它有啥用? | 被認為與免疫系統有關,雖然沒了也能正常生活。 |
急性闌尾炎咋發生? | 闌尾腔堵住,細菌繁殖,導致局部炎癥和化膿。 |
成年男性、青少年和兒童更容易發生急性闌尾炎(Ferris, et al., 2017)。飲食纖維攝入少,便秘反復,也可能增加風險。一項英國研究顯示,20歲以下人群發病率最高,青少年群體不能掉以輕心。
03. 難以察覺的早期信號
剛開始時,急性闌尾炎并不會讓你馬上“疼得打滾”。腹部不適有時像普通腹脹、消化不良,偶爾還會有食欲下降。簡單來講,這些變化非常容易和生活里的小狀況混淆。
- 腹部偶有隱痛(不一定在右下腹)
- 輕微惡心、想吐但沒吐出來
- 有點發熱,但體溫不高
- 通常精神不太好,但還能堅持日?;顒?/li>
實際上,有位26歲的女性,首次發作僅是輕微胃口不好,吃飯胃部有點漲,完全沒意識到和闌尾有關。這個例子提醒我們,闌尾炎剛冒頭時,常常不會讓人當回事。
04. 急性闌尾炎的典型癥狀:疼痛如何遷移?
當炎癥繼續發展,疼痛變得明確又持續。很多人說,"像一團火在右下腹蔓延",這是身體在傳遞信號。右下腹成為“重點區域”,是因為闌尾位置正好在那里。這時的疼痛,多為持續性(而非間歇性),用手按壓時更加明顯。
- 右下腹持續性劇痛
- 咳嗽、走路或按壓時疼痛明顯加重
- 有時可以感受到局部僵硬或輕度腫脹
不要忘記,典型“闌尾炎走向”,是疼痛先彌散、后來“落點”到右下腹。如果發現疼痛像“搬家”一樣變化,應及早警覺。
05. 除了腹痛,還有哪些信號一起出現?
闌尾炎可不僅僅是簡單的“疼”。炎癥導致的全身反應,使癥狀變得更加復雜。同一時間,可能伴隨以下這些情況:
- 發熱,體溫可升至38℃或更高
- 惡心、真實嘔吐(不只是想吐)
- 食欲完全喪失,甚至連水都不想碰
比如,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就表現為持續高熱和劇烈嘔吐,被家人送至醫院后才確診為急性闌尾穿孔,及時手術避免了更嚴重感染。這個例子說明,年齡較大時癥狀更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所以發生不尋常癥狀要早點就醫。
06. 家庭自檢與急救措施
- 檢查是否有右下腹的持續性按壓痛——輕輕按壓,迅速松手,若劇痛加劇需警覺
- 有沒有明顯的疼痛“遷移史”?即從肚臍周圍慢慢轉到右下腹
- 有無持續性發熱并無緩解
急性闌尾炎一旦疼痛持續并且伴有嘔吐、高熱等信號,建議立即前往正規醫院。期間,不要擅自服用止痛藥或者貼熱敷——這樣可能掩蓋真實癥狀,延遲診斷。
07. 醫院里的診斷與下一步:別怕手術
到了醫院,醫生會根據體征初步判斷,還會結合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腹部超聲、CT最常用于明確診斷(Andersson, R.E., 2004)。
檢查項目 | 能查出什么 |
---|---|
血常規 | 白細胞增高,提示有炎癥 |
腹部超聲 | 排查闌尾腫大、積液、包裹等情況 |
CT檢查 | 顯示闌尾是否腫脹、是否穿孔并判斷并發癥 |
如果確診為急性闌尾炎,多數情況下,推薦手術切除闌尾。手術方式分為微創(腹腔鏡)和傳統切開,恢復時間、疤痕位置會有所不同。手術后前幾天一般需要禁食、輸液,并逐步恢復飲食;全身癥狀消退、腸道功能恢復即可以逐步下床活動。多數人1-2周內可以正常生活。
08. 如何預防?日常生活有哪些好習慣?
雖然闌尾炎無法百分之百預防,但通過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確實能夠降低風險。這里只選取正面推薦,不提及風險食物。
食物/習慣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方式 |
---|---|---|
新鮮蔬菜 | 豐富纖維,幫助腸道蠕動 | 每日均衡,多種類輪換 |
粗糧(如燕麥、玉米) | 促進腸道代謝,減少便秘 | 早餐加入適量粗糧 |
多喝水 | 利于消化系統健康 | 一天喝1500-2000ml水 |
適度運動 | 預防腸道功能紊亂 | 每周3次快走或慢跑 |
09. 科學資料與參考
- Andersson, R.E. (2004).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91(1), 28-37.
- Ferris, M., Quan, S., Kaplan, B.S., Molodecky, N., Ball, C.G., Chernoff, G.W., ... & Fong, A. (2017). The global incidence of appendic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Annals of Surgery, 266(2), 237-241.
- Sammalkorpi, H.E., Mentula, P., Lepp?niemi, A. (2014). A new adult appendicitis score improves diagnostic accuracy of acute appendicitis—a prospective study. BMC Gastroenterology, 14,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