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咳嗽:身體的自我保護本能
很多人都體驗過:感冒不少天了,咳嗽還斷斷續續,晚上躺下時偶爾咳上幾聲,有時還能把自己吵醒。其實,咳嗽其實是氣道收縮的一種反應,就像門衛趕走異物,是呼吸道在把“麻煩”清出去。
比如,有位28歲的白領感冒后鼻塞、流涕消退了,喉嚨卻還發癢,有點咳。類似這樣偶發、輕微的咳嗽,大多只是一種清理功能。氣道在把殘留的黏液、病毒、污染物“送”出去,幫助降低感染幾率。
02 感冒為什么引發咳嗽?
“感冒好了,咳嗽卻下不了場?!边@是很多人遇到的情況。感冒,尤其是由病毒引起時,常常讓我們的咽喉和氣管變得敏感。氣道黏膜會充血、水腫,即使病毒已經清除,氣道的敏感性還沒降下來,咳嗽會拖著不走。
相關變化 | 常見表現 |
---|---|
氣道黏膜充血 | 說話一多、笑一笑就咳 |
咽部神經敏感 | 呼吸冷空氣易激發咳嗽 |
黏液分泌多 | 晨起或久坐后咳痰 |
醫學研究發現,部分人感冒后咳嗽甚至會持續3周以上(Dicpinigaitis, 2006)。尤其家里有人抽煙、空氣污染重,這樣的現象會更明顯。
03 持續咳嗽的“幕后推手”有哪些?
假如咳嗽一拖再拖,感冒早就過去,背后可能另有原因——并不只是氣道“懶得恢復”這么簡單。了解這些影響,可以幫你找到突破口。
- 過敏反應:例如吸入花粉、灰塵、寵物毛發。有些人孩子感冒后,家里新進的空氣清新劑就可能讓咳嗽加劇。
- 哮喘:支氣管易痙攣,慢性小氣道炎癥。16歲女孩小敏,每到換季,感冒后咳嗽特別頑固,其實背后是“變異性哮喘”導致的氣道超敏。
- 慢性支氣管炎:吸煙史或空氣質量差的人更常見,尤其40歲以上男性。
- 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刺激咽喉,夜間咳嗽明顯。
- 藥物相關:高血壓患者使用某些藥物(如ACEI類)也可能持續咳嗽。
04 伴隨持續咳嗽出現的相關癥狀
除了總咳,有些伴隨癥狀值得警惕,這些變化可能在家人或者自己身上悄然出現:
- 咳嗽伴痰: 完全不帶痰和偶發帶痰,健康意義不同。持續性黃綠色痰需要留意,此時感染性增強。
- 氣促: 運動后氣短爬樓困難,或夜間陣發性發作,也是典型信號。
- 胸痛或胸悶: 持續咳嗽時如果胸部疼痛或有沉重感,值得咨詢醫生。
- 聲音改變: 有人咳嗽過多會出現“聲音沙啞”,尤其老師、銷售等用嗓多的人。
比如,56歲的女性退休教師,感冒后咳嗽三周,還伴有胸悶、黏痰,她說:“說話一會兒就累,胸口還堵得慌?!边@個例子說明,咳嗽背后可能有更多深層原因。
05 什么時候該就醫?都查些什么?
有些情況需要主動到醫院檢查,早一點找出原因。尤其有以下幾種表現時,別再觀望:
- 咳嗽超過4周,無明顯緩解
- 咳痰變色,有血絲或臭味
- 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疲乏
- 夜間咳嗽、氣促明顯
- 胸痛、喘息或有哮鳴音
檢查建議主要包括:
- 胸部X光或CT:用于篩查肺部結構性異?;蚰[塊。
- 肺功能檢查:區分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
- 喉鏡、支氣管鏡:懷疑上氣道、氣管病變時使用。
- 血常規:輔助判斷感染或炎癥。
檢查費用和復雜程度根據醫生評估進行選擇。對于老人、慢性病患者,定期體檢更重要。
06 如何科學管理和預防持續咳嗽?
假如你正經歷這個“小麻煩”,那調整生活和飲食方式特別關鍵。最有效的辦法,不是等它再發作,而是主動讓氣道恢復健康狀態。
食物/做法 | 具體推薦 | 怎么做更好 |
---|---|---|
溫開水 | 有助于稀釋痰液、滋潤氣道 | 小口多次飲;晨起、咳嗽發作后及時補水 |
新鮮果蔬 | 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支持呼吸道修復 | 建議每日五種以上顏色的水果蔬菜 |
蜂蜜檸檬水 | 天然止咳潤喉,適合成人 | 不燙口即可,睡前一杯 |
室內濕度適中 | 維持氣道黏膜舒適 | 定期開窗通風,濕度40~60% |
避免吸入性刺激 | 如二手煙和空氣污染 | 選用空氣凈化器,戶外運動選擇空氣良好時段 |
- 服藥按醫囑,不要自行減藥或停藥。
- 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有助氣道修復。
- 合理運動(如散步、瑜伽),促進全身代謝。
- 遇感冒或流行季節,主動遠離人群密集的封閉空間。
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肺部健康檢查,有助于及早發現慢性咳嗽背后的其他問題。
最后的話
咳嗽其實是氣道的一場“小風波”,有時只是個提醒,偶爾也會藏著更大的故事。如果你或家人遇到咳嗽拖延、反復發作,不妨耐心梳理以上這些層面,做出恰當回應。日常做好防護沒壞處,與醫生保持溝通,出現異常早就醫,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照顧。
參考文獻
- Dicpinigaitis, P. V. (2006). "Postinfectious cough: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129(1_suppl), 138S-146S. DOI
- Morice, A. H., Millqvist, E., Bieksiene, K., Birring, S. S., Dicpinigaitis, P., Domingo Ribas, C., ... & McGarvey, L. (2020). ER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coug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55(1), 1901136. DOI
- Chung, K. F., & Pavord, I. D. (2008). Chronic cough 1: Prevalence, pathogenesis, and causes of chronic cough. The Lancet, 371(9621), 1364-1374.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