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癡呆:一場悄然降臨的認知挑戰
01 血管性癡呆是什么?
也許你身邊有位長輩,原本說話幽默、記性不錯,最近卻總是重復問一樣的問題,或經常搞不清時間地點。和阿爾茨海默病不同,血管性癡呆更多像是不經意間,一點一滴地帶走了思維的靈活。
簡單說,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是由于腦內血管異常(如腦梗死、出血)導致的大腦功能損傷,進而影響到記憶、判斷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它是老年人群中第二常見的癡呆類型,僅次于阿爾茨海默?。∣'Brien et al., 2003)。
?? 區別提醒: 血管性癡呆通?!巴蝗弧背霈F部分認知功能下降,而阿爾茨海默病則是緩慢、逐步加重。
02 怎么分辨血管性癡呆的癥狀?
其實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容易誤會成“老糊涂”,但還是能抓到些蛛絲馬跡。隨著疾病發展,癥狀會更明顯。
階段 | 典型表現 | 簡單案例 |
---|---|---|
初期 |
| 69歲王阿姨,近半年經常忘帶鑰匙,有時會無緣由發脾氣。家里一度以為是“更年期”。 |
中期 |
| 71歲陳伯,開始分不清每天吃的藥,經常重復一天做同樣事情。 |
加重階段 |
| 有時甚至會走失,找不到回家的路。 |
?? 小提示: 并非所有記憶力差、發呆都是血管性癡呆,但出現這些持續變化,確實要引起關注。
03 導致血管性癡呆的常見風險因素
說起來,血管性癡呆和許多常見“慢病”脫不了關系。多數風險其實早就在我們的生活里悄悄埋下了種子。
- 高血壓:長期血壓升高,會損傷腦部細小血管。醫學研究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壓使血管性癡呆的風險升高近兩倍(Muller et al., 2007)。
- 糖尿病:持續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讓大腦供血變差。
- 高脂血癥:血脂異常會促進動脈斑塊形成,為中風埋下隱患,進而增加認知下降的概率。
- 抽煙/酗酒:尼古丁和乙醇均會加重腦血管負擔,為癡呆"推波助瀾"。
- 心臟病史:如房顫、冠心病等影響腦供血,易導致小范圍腦梗死。
- 年齡因素:60歲之后,患病風險逐年升高。
- 家族遺傳: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更高。
?? 相關研究:
Muller, M. et al. (2007).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8(10), 1066-1072.
Muller, M. et al. (2007).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8(10), 1066-1072.
?? 別忽視: 只要有上述1-2項危險因素,就要對自身的認知健康多加關注。
04 如何檢測和診斷血管性癡呆?
認知障礙不是“隨便一說”,正規的診斷需要多項工具綜合評估。下面簡單介紹下常見方法,遇到問題時,也容易和醫生溝通。
- 臨床問診:包括詳細病史詢問、日常行為觀察,由專業醫師采集。
- 神經心理評估:比如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和MoCA。用于判斷記憶、語言、邏輯等多項功能。
- 影像學檢查:
- MRI(磁共振成像):能精準發現腦白質損傷、梗死灶。
- CT(計算機斷層掃描):快速篩查腦實質變化。
- 實驗室檢測:排除其他影響認知的疾病,比如甲狀腺、維生素B12水平等。
?? 小結: 出現持續性的認知和生活變化時,及時就醫并進行上述評估,有助于早期發現并干預。
05 治療與管理的現實選擇
目前,血管性癡呆無法“逆轉”,但通過合理干預可以延緩進程和改善生活質量。關鍵在于綜合策略,并長期堅持。
治療方向 | 具體措施 | 實用建議 |
---|---|---|
藥物治療 | 降壓藥、降脂藥、阿司匹林(需醫生指導) | 用藥需定期隨訪,切勿自行增減藥量 |
非藥物支持 | 認知訓練、社交活動、適度體育鍛煉 | 鼓勵參加興趣班、每日散步30分鐘 |
心理支持 | 親友陪伴、心理疏導 | 家屬減少責怪,多點耐心陪伴 |
?? 實際經驗: 有規律的日常安排、保持社交互動,對延緩癥狀特別有幫助。
06 預防血管性癡呆的小貼士與未來方向
- 合理膳食,有益血管
— 新鮮蔬果 + 粗糧
?? 維生素和纖維素幫身體調節血脂。每天吃四五種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選擇燕麥、糙米等粗糧替換一部分白米面。 - 堅持適度鍛煉
— 快走、太極、游泳
???♂? 運動能幫助大腦血管“通暢”,建議每周鍛煉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 規律作息,睡眠充足
— 保持規律睡眠
?? 良好睡眠為大腦修復提供條件。晚上不熬夜,午休控制在30分鐘以內效果更好。 - 樂觀心態與社交保持
— 常與人交流
?? 經常與朋友聊天、參與集體活動,大腦也能“時常運動”。 - 定期體檢
— 血壓、血脂、血糖檢測
建議60歲之后,每年做一次完整的血壓、血脂和血糖檢查。
?? 未來進展: 科學家正研究更精準的腦影像、血液標志物篩查。早發現、早干預,將是將來的主流趨勢(O'Brien, 2016)。
與家人的共同守護
其實血管性癡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帶著理解與耐心,和家人一起關注每一個認知的細節變化。當發現“不對勁”,別著急下定論,及時尋醫,與專業團隊協作,往往能讓日常生活更從容。如果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或日常習慣的悄然變化,不妨留點心,共同面對,比單打獨斗要踏實得多。
參考文獻
- O'Brien JT, Thomas A. (2015). Vascular dementia. Lancet, 386(10004), 1698-170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463-8
- Muller, M. et al. (2007).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8(10), 1066-1072. https://doi.org/10.1136/jnnp.2007.124651
- O'Brien JT. (2016). Clinical practice with anti-dementia drugs: A revised (2007)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0(6), 536-544.